事事干預養出沒主見的孩子!專家曝1教育心法:與其保護孩子,不如讓他們認識危險

2024-05-05 09:30

? 人氣

想讓孩子進一步,父母就要退一步,不要過分干涉孩子的生活,這樣才能讓孩子離你越來越近!(示意圖/pakutaso)

想讓孩子進一步,父母就要退一步,不要過分干涉孩子的生活,這樣才能讓孩子離你越來越近!(示意圖/pakutaso)

先吃麵包,不要空腹喝牛奶。

都說了多少次了!回家之後先換衣服再幹別的事。

都是朋友有什麼可吵的?你先低個頭,打電話道個歉事情不就過去了嗎?

不要穿這件衣服,這件不好看,試試那件。

艾寶不知道有多少次想沖著媽媽大吼「煩死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她小時候開始,媽媽就喜歡打著「為她好」的旗號控制她,媽媽總是事無巨細地安排好關於她的一切事情,這讓艾寶覺得自己是媽媽的一個「分身」。隨著年齡的增長,艾寶越來越渴望脫離媽媽的掌控。

艾寶也嘗試過反抗,但胳膊擰不過大腿,最終總是以媽媽的勝利而告終。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高中畢業。大學選擇科系的時候,媽媽突然把決定權交給艾寶,並對她說:「現在你長大成人了,以後的事情你自己做決定吧」在媽媽看來,她做到了收放有度,在合適的時候放開了手,而艾寶此時卻不知道該做怎樣的選擇,甚至有一種被父母拋棄的感覺。

孩子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少不了要給予關愛和呵護,但是隨著孩子長大,父母也要學會慢慢放手,讓孩子脫離自己的掌控。如果過度關心、保護孩子,一直插手孩子的事情,那麼不僅孩子不會按照你預想的那樣成長,你還會成為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阻礙。

有機構對上萬名小學生做過問卷調查,主要內容是關於遇到挫折和困難會如何應對。讓人想不到的是其中超過97%的孩子都選擇了向老師和家長求助,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孩子會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資料出人意料,但也反映出現在的父母對孩子過度關懷,導致孩子的習慣性依賴、缺乏自信、缺乏主見、面對挫折時沒有應對的勇氣等性格特徵。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學習和體驗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必須要學習和經歷的事情,如果媽媽總是打著關心的幌子代勞孩子的一切事情,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生長的斷層,抑制了某個階段的成長,在後續要彌補這個斷層就需要孩子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脫離父母掌控,自己去嘗試一些事情,而媽媽這個時候什麼都干涉,更像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這樣做的結果很有可能是把自己推到了孩子的對立面上。

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很多事情都會成為人生閱歷的一部分。在成長的過程中,心理承受能力和獨立意識都會逐漸完善,而媽媽在孩子不願意被干涉的時候插手他的事情時容易帶有負面情緒,這種情緒也會傳染給孩子,使得雙方都不愉快。不如給孩子一些自由,解放自己也解放孩子。

小德的媽媽就奉行體驗式成長的理念,在小德很小的時候,小德媽就開始「放養」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從不干涉小德的行動,孩子摔倒後也不會大驚失色地趕緊扶起來,而是笑著讓小德自己站起來,而這時候小德也不會大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