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垃圾家園 掩埋場不足陷入困境

2018-03-02 15:06

? 人氣

台灣兩千三百萬個人口數,每年每人至少還是會產生近 20 公斤的垃圾量!(圖/馬頭山監督委員會提供)

台灣兩千三百萬個人口數,每年每人至少還是會產生近 20 公斤的垃圾量!(圖/馬頭山監督委員會提供)

農曆年已結束,本該是萬象更新的開始,但過年後各縣市又紛紛傳出垃圾爆量,你是否想過,每個人到底一年之中製造了多少垃圾? 一個人製造的垃圾想像起來可能很少,但要是一整條街、一整個社區時,這時候的垃圾量可不容小覷。台灣地小人稠先不說,就算再努力作好資源回收、減少垃圾,每年每人至少還是會產出近20公斤的垃圾,這個數字乘上兩千三百萬個人口,實在令人驚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全台掩埋場已無可用容積

一般人可能認為,垃圾不就燒了事情就解決了? 很可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燃燒過後的垃圾還會剩下一點點的渣,而這些渣積少成多下來,數量也是十分可觀。目前全台24座的焚化爐,每年合計產出100萬公噸以上的底渣,一旦底渣再利用產品品質無法保持穩定導致去化出現問題,便只能以掩埋來進行處理,土地逐漸消耗,最終還是面臨不足的最大問題。

可用面積不足 只能從改革開始

根據環保署預算中心指出,截至2017年還在營運中的垃圾掩埋場,包括苗栗、竹南、雲林、土庫及斗南等11處,垃圾掩埋場容量平均只剩12.04%,台灣面臨地狹人稠的困境,加上垃圾處理不易下已面臨成為垃圾島的危機。該如何處理這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政府當然必須有所對策,從基本的宣導垃圾減量、底渣活化再利用、到掩埋場活化來清出更多掩埋空間等,但仍趕不上每日垃圾產生的速度,年前家家戶戶清垃圾導致焚化爐爆量,清潔隊要排上大半天才能進焚化爐便是最好的例子。垃圾爆量和掩埋場不夠已是事實,垃圾大家每天在丟,該怎麼找到解決方法才是最佳解答。

環境和開發如何共存共生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每個國家都思考的問題,開發必然會造成影響,但重要的是要如何和環境共存。開發的同時做好環境保護是正確且必要的,但如何做、在哪裡做,若經由科學根據加上法律規定,達成最佳共識才是最正確有效的方法。在科技發達的今日,想必已經能有足夠的技術和方式能夠為這波垃圾噩夢尋求一個解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