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為促進臺灣音樂劇環境的發展,從2016年起,連續5年舉辦「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內容包含表演工作坊、創作工作坊、進階演出培訓、委託創作等安排,逐步完善音樂劇創作、編導、演出等製作環節,力求培育全方位的音樂劇人才。
《我恨音樂劇》及《龍櫻》是培訓計畫所延伸的原創作品,屬於「音樂劇創作工作坊作品發展系列」,這兩部作品的編劇、詞曲及演員皆來自培訓計畫的學員,今年以讀劇會的形式呈現,分別講述劇場明星的悲喜經歷及二戰期間臺日跨文化的愛情故事,展現新生代的創意。
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表示,人才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核心,而音樂劇培養的是全方位人才,藉由培訓計畫,一方面發掘有潛力的新生代音樂劇演員與創作者,另一方面則提供專業而完整的訓練。此外,透過培訓人才,先打好基礎,之後才能產生好節目,也符合臺灣表演藝術節目的多元發展及市場期待。
《我恨音樂劇》由編劇陳巧蓉、作曲趙中共同創作,兩人是2019年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的學員。作品講述音樂劇劇場明星妮娜的人生故事,她在人生谷底的時候,慘遭金主拋棄,還發現自己成了「販賣悲情」的幫兇,為阻止民眾被「悲情」綁架,開始揭穿金主操控的「悲情產業鏈」。
《我恨音樂劇》創作靈感源自陳巧蓉對悲情的觀察,她想討論「只要夠可憐,就能被原諒」的想法。她表示,排戲時,演員們常會選擇充滿心酸的人物來演,大家好像比較同情或認同這類的角色;另外,社會上也有一些所謂的悲情現象,如在選舉告急時,候選人會開始說自己有多悲慘,或企業遇到危機時,會率先哭訴自己多可憐。
陳巧蓉表示,《我恨音樂劇》以嬉鬧、諷刺的方式呈現悲傷的故事,對悲情的真假進行辨真。她提到,過程中對她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抓到觀眾哭點與笑點之間的邊緣,及如何用音樂做反拍的操作,譬如在很難過的當下,反而要讓觀眾覺得好笑,也希望透過娛樂多彩的形式,能夠刺激觀眾有更多的反思。
另一作品《龍櫻》由編劇⿈琳晶、作曲陳⽴唐一起創作,兩人是2018年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的學員。《龍櫻》講述二戰末期,戰爭局勢正烈,因皇民化運動而來臺灣的日本神官,與篤信民間信仰的臺灣女孩邂逅相戀的故事,呈現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如何面對命運及尋求自我價值。
醫藥衛生背景出身的黃琳晶,長期關注臺灣歷史,並深受日本文化影響,關於《龍櫻》劇名的由來,她說到,日本為櫻花之國,所以特別為代表臺灣的女主角名字取上「櫻」字,而華人視龍為吉祥之物,讓代表日本的男主角名字有「龍」字,希望把追尋愛與和平的想望放入作品中。
黃琳晶表示,她非藝術科班出身,創作《龍櫻》的過程中,每次的修改、調整,都是不斷地重新認識自己,也都是新的成長。希望觀眾看完《龍櫻》後,能更了解臺灣的歷史,也能勇敢追求自我價值及認同。
北藝中心積極推動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提供新生代創作者及表演者更多的學習機會,也陪伴他們一同成長。黃琳晶表示,這樣的參與機會,對於她這位初心者是個很大的轉捩點,除了能繼續創作劇本外,還能夠透過充滿熱情的演員呈現自己的作品,是相當幸運的事情。她相信,回應時代是劇場的重要任務之一,期許以表演藝術與觀眾產生連結,與世界進行更多對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