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養不起漫畫家?當年匹敵《灌籃高手》的本土漫畫,為何會落得黯然下場?

2016-03-25 12:09

? 人氣

四、難以將漫畫作為品牌經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天若你是創業家,你想要在市場開創自己的品牌,第一步你應該做的是甚麼?你必須知道你的服務、產品的定位,消費者會不會對你的東西有興趣與需求?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消費者是哪些人?

對於林政德而言,他在一開始便鎖定了 16 歲的大宗漫畫族群,並分析市場現況做出區隔,找出台灣作品的機會所在——畫出日本畫不出的本地學生生活故事。這只是開端,在你的作品闖出名號了之後,你該想的是什麼?更努力的徹夜加班創造出一頁頁的精彩故事?還是像日本一樣,將事業做大,拓展到其他無形、有形的地方上?台灣不是沒有厲害的人才,只是一直以來大環境的不成熟,造成相關的技術、支援、行銷、經營管理人才根本不在這個產業中;金主不敢投資,接下來的這些品牌價值的創造,根本永遠出不來,產業鏈重要的環節硬生生的斷掉。

我想,這也是當初林政德會離開的最大原因,《Young Guns》萬事俱備,真的只欠將品牌做大。

五、缺乏投資膽識,打保守派

長期下來,台灣的漫畫產業乃以日本為主,讀者對於本土內容的需求難以被看見,且大家也習慣日本的漫畫內容與行銷方式。因此舉凡出版社等,常常只是打保守派,日本的成功做法,我們就拿來臨摹一下,日本什麼樣的內容成功,我們便來執行一下,因此本土創作者的想法儘管有創意、有特色也不行,因為編輯認為不會成功。但是在這之中有誰真正知道台灣讀者要的是什麼?我想並沒有,因為讀者與生產者之間已經很久沒有好好「聯繫」了…。連當初在《Young Guns》上的諸多投資均告失敗,恐怕現今漫畫產業缺乏投資,也只是剛好而已。

打通任督二脈,疏通產業鏈循環

總而言之,這是大環境的循環不良,而基本上首要之的還是應該架起「創作者」與「閱讀者」之間的橋梁。觀眾要能注視得到這些作品,漫畫創作者才有被需求,才能談接下來的東西。當觀眾能良好地關注到台灣的本土作品,能良好的與創作者架起認知的橋梁,所謂的本土市場方能打開。在有了觀眾基數後,出版社才有依據大力投資本土創作,而接下來也才漸漸會有所謂的「品牌建立」的需求,相關的專業人士才能逐漸到位…。這是需要年日去好好經營的,整體產業自然得有大刀闊斧的決心。況且現今正值政局更迭、台灣本位意識在年輕世代中的崛起,何嘗不是一個產業可以把握的良機?

07.png
 

值得一提的是,上圖取材自當年陳肇尾先生所提及之台灣漫畫供應鏈階段發展計畫;顯然早在數年以前便有專業者犀利洞悉出問題所在。文中提到期待藉由政府角色,疏通漫畫產業阻塞的產業鏈,並在階段性的效果達到之後,退居幕後做為支持推廣的角色。只是又過多年,台灣的漫畫產業有往前進步了嗎?希望是有的;或許哪天可以見到袁建平長大成人,再回到我們眼前與當年的死黨們,發展著所謂的 Old Guns 的故事…

後記

對於《Young Guns》的愛好者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Young Guns》正在籌備拍成真人電影。相關的演員已進行徵選,粉絲專頁也不斷進行與網友的對話與宣傳等等。

或許這則訊息,對台灣的漫畫產業算是一劑強心針也說不定,代表了台灣本位的作品,終究還是有一線生機的。

註:文中林政德之談話內容來自《Young Guns》單行本末之專欄,經筆者整理歸納後做為參考

文/ Daniel Wu
喜歡音樂,喜歡創作,喜歡靈感;如果可以,想趁年輕秉持時隱時現的熱忱,學習生活周遭的事物。

本圖/ 文經授權轉載自維京人酒吧(原標題:《Young Guns》的遺珠之憾:台灣漫畫產業的困境)

編按:Young Guns 電影版粉絲專頁已在2016年3月11日公告,電影版拍攝計畫暫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