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飲食怎麼吃?研究證實戒掉10種食物「比吃藥還有效」,兩周就能有效改善

2024-05-12 09:00

? 人氣

最新研究發現,採用低FODMAP飲食與低碳水飲食,對於腸躁症的改善更有效。(示意圖/取自photo-ac)

最新研究發現,採用低FODMAP飲食與低碳水飲食,對於腸躁症的改善更有效。(示意圖/取自photo-ac)

可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的腸躁症,又被稱為大腸激躁症,屬於功能性腸胃道疾病,患者通常會有慢性腹痛合併腹瀉或便祕,並常伴隨著緊張、焦慮,甚至憂鬱的症狀。最新研究發現,相比針對症狀給予藥物治療,採用低FODMAP飲食與低碳水飲食,對於腸躁症的改善更有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世界腸胃病學組織(WGO)統計,近年來亞太地區「腸躁症」的盛行率逐年攀升。在台灣,盛行率甚至高達22%,且女性患者的比例高於男性。

腸躁症不是致命的惡性疾病,卻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是現代人最常見也最令人困惑的疾病之一,患者經常飽受腹痛、腹脹之苦,並出現腹瀉、便秘等排便異常的症狀,但經過抽血、大腸鏡等臨床檢查之後,卻又找不到病因所在。

科學家和醫學專家尚未釐清腸躁症的病因,目前臨床治療以減緩症狀為主,然而2024年4月,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一篇研究,為腸躁症的治療帶來了新的進展!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與藥物治療相比,低FODMAP飲食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在改善腸躁症方面更為有效。

什麼是腸躁症?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又稱大腸激躁症,屬於一種慢性的功能性腸道疾病,患者通常會反覆出現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痛、腹脹,以及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出現,然而經過臨床檢查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且未發現腸道結構或生化上的異常。

雖然腸躁症的確切病理機制仍不清楚,但目前的科學研究表明,發病機制可能涉及多種因素,包括胃腸道蠕動異常、內臟過度敏感、腸道通透性增加、免疫活化、腸道菌叢改變及腸腦軸功能失調等,基因遺傳、外部環境和心理壓力都是腸躁症的風險因子,常見引發腸躁症症狀發作或加重的原因包括腸胃炎、食物不耐、慢性壓力、憩室炎和手術等。

腸躁症患者為什麼要採用低FODMAP飲食?

目前臨床上腸躁症的第一線治療,會給予藥物治療以控制症狀,常見如止瀉藥、瀉藥或抗憂鬱藥等,同時建議調整飲食和生活型態,一般飲食建議包含規律用餐、避免進食速度過快,以及限制咖啡、茶、汽水、酒精和辛辣食物等,然而若患者經初步飲食調整,仍無法改善症狀,就會採用更加限制性的飲食方法,也就是「低FODMAP飲食」。

低FODMAP飲食又稱低腹敏飲食(Low 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 diet),限制用餐者攝取會發酵的寡糖、雙糖、單醣和多元醇類,例如果聚糖、半乳聚糖、乳糖、果糖和多元醇如山梨醇、甘露醇,以上這些短鏈碳水化合物在人類小腸中難以消化,不僅會增加腸道滲透壓,還會在腸道中被細菌快速發酵,進而引發或加重產氣、腹痛和腹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