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鑫專欄】想創業又怕栽跟頭?過來人傳授5大心法,參考他經驗,能少走點冤枉路!

2018-07-26 12:38

? 人氣

2016年3月我毅然決定離開前公司走上創業這條路,那時心裡總想著應該是時候了。過去多年曾經參與過了新創團隊大小事,雖然是早期員工,創辦人或許也願意給「共同創辦人」的頭銜,畢竟那就不是自己從頭創辦而且按照自己意志經營的事業。我認為不完整經歷一次的話,會在心中留下些許缺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時此刻要為我創辦的事業下個評論的話,簡單說就是還沒成功-在創業這個過程中我做了很多錯誤的事,包括用了不正確的心態去面對這整件事、創業的夥伴們、還有自己。

因此我想要分享的,其實是我犯下的各種錯誤所帶來的教訓,讓有心想要創業的朋友們能夠有個參考。

在分享之前,我先為這篇文章討論的創業畫個輪廓-創業不等同於創新。

過去有朋友當說笑跟我講,其實他早就創業過了,剛出社會時他開了幾家檳榔攤,當然是有辣妹西施的那種。我認為我朋友講的是事實沒有錯,開檳榔攤當然就是創業。我以這個檳榔攤創業為例,看的不外乎就是下面幾點:

攤子是不是靠近交流道,每天有多少貨車經過(人流量的多寡)

請到的西施有沒有讓人很想要虧一下的衝動(成交轉換率的高低)

檳榔本身的品質及加工好不好,進貨成本及銷售利潤結構合理不合理(商品競爭力的強弱)

這樣子的創業因為市場上已經有很多人在做,只要留心觀察,任誰都可以分析歸納出幾個主要的關鍵因子。

我們換種方式。假設說,我要開一家無人檳榔攤公司,讓檳榔消費者來到無人檳榔攤前,可以直接用手機點兩下進行行動支付後,就能透過玻璃觀看機械手臂包好各種類型的檳榔,並且送到手上。檳榔材料本身都可以透過區塊鏈技術追朔生產履歷,去分辨產區在哪裡。而且去中間化的平台機制,還能直接將更好的銷售利潤回饋給檳榔農友。那麼這樣一個引用了新技術並且改變現有供銷結構的事業,就有創新的成分在裏頭,這個文章所指的正是這種帶有創新成分的創業。

下面分享給大家的並不屬於客觀商業成功因子的分析,而是回過頭來著墨於創業者本身的主觀素質供自我檢視:

一 、過去的經驗並不適用

許多創業的朋友們,可能有多年企業工作的經驗,在一段不短的時間裡成了專業經理人,或許還曾與不少知名創業楷模或者成功大老闆面對面,所以累積了豐富的工作經歷及見聞,時機成熟了勇敢地跳出來自行創業。

事實上,當個高階經理人跟做為一個創業者根本兩碼子事。

過去在企業裏頭累積的執行經驗跟演化出來的做事方法,跟組織所處的環境、擁有的資源這類外在條件其實高度相關。而新創不比企業,如果創業者不能察覺到這種外在條件的變化,過去做事情的成功經驗反倒會變成一種阻力。因此創業者在做事情的方法上必須做出相對應的調整才行-新創事業早期任何工作產出,重要的是實質的效果,方法跟形式往往沒那麼重要。

我自己公司的夥伴們都是前公司我帶的部門同事。過去技術研發單位一直被要求的就是要把產品快速生出來,所以我們10年前就擁抱敏捷流程,演化出獨特的會議進行方法;高度競爭市場使然,我們還很懂怎麼樣把產品做好,除了功能性外,尤其著重UI/UX這類細節。但一個部門的人放大成一家公司,短板就凸顯出來了。經營一間公司絕對不只是做個很棒的產品這麼單純。結果我們用了開發流程會議,去不恰當地擠壓到那些應該拿來做新創事業進行方向、市場可行性的彈性討論空間,造成很多精力與時間的虛耗。

二、創業不是工作的等價

一般我們都會找個適合自己,可以發揮自己所長的工作,並且依著老闆設定的目標以及主管的工作分配,勤奮努力地付出以達成要求。但創業是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並不會有人來告訴你目標是什麼、應該怎麼做。

更確切的說,創新成分的創業,它時時刻刻都處在高度不確定性及變動的環境裡。

所以如果抱持著之前「我今天已經努力工作8小時明天繼續」、「只要努力就會有結果」以及「把方向設定好不是我的工作」的那種心態來創業,可能會遭遇很大的挫折感。創業者必須跳脫原本的思考樣板,總是願意多花時間一起跟夥討論創業的突破點,找到共識並且不分彼此一起承擔迎面而來的工作,才會讓團隊有正向前進的動能。

我在自己創業前面的一段時間裡,重拾了程式開發的工作,請不起更多開發人員所以自己跳下去寫非常合理對吧?而事實上當時我應該已經有四五年左右沒有好好寫過程式了。在這樣一個前提下,那段時間裏頭我每天超過12個小時進行程式實作,真的很拚,我連吃飯這種事情都感到很麻煩又浪費時間。但每個人一天就是24小時,這樣做產生了很不好的後果。一個創業者應該要做的許多重要事情,自然就被程式開發工作排擠到了。那之後我理解了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但我的明白卻不見得是夥伴們的明白。

三、創業不能只是紙上談兵

我們過去從小到大的那些求學考試,或者進行一些知識型工作例如二手研究等等,使我們養成閱讀、吸收消化資訊的習慣,從中我們自然得到很多的指引、道理,而能言者未必能行。

因為創業本身的獨特性,我們無法從二手資訊裏頭獲得足夠的必要知識。

創業者更多時候需要離開座位,走出辦公室去參加創業相關活動,跟一同創業的朋友們切磋交換心得,跟業界的成功人士請益,跟潛在的合作夥伴聊自己的事業。這些行動帶來的收穫與機會,無法透過坐在電腦前Google搜尋,或者多看幾本書就可以得到。

我創業過程裏頭很多好的啟發、機遇,是在與業界前輩或者老闆的聊天後產生。好比商業計畫書裡頭財務預估的邏輯,其實並不是因為我自己要創業才去學習理解的。還沒創業前因為我的學長兼老長官Peter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進行一個新的事業,在聊這個事業的過程中我才理解到,原來這個連續創業家是怎麼去進行一個商業計劃裏頭的財務預估,而我意外地吸收到他十多年來累積的實務經驗。

四、創業是個持續的過程而不是目的

成功的定義或許是相對的,可以各人去演繹。但創業並不是一件簡單講出一個願景後,就知道多久後可以到達的目的地的事情。我們往往心裡有個理想的目標要去達成,但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原本以為可以走的路是行不通的,我們會因為現實理由被迫換條路走,至於換哪條路比較好跟夥伴們會有爭論,甚至花了很多時間決定了下一條大家看起來覺得合理的路之後,往前走下去又再度發現這條路也是走不到的,於是開始辯論與不合-『都是因為誰誰誰害的,應該要早點放棄』、『是因為一直以來我們走法有問題,誰誰誰你不要太負面』、『或許換個更聰明的走法其實可以繼續走下去』等等等。

我創業的這段經歷裏頭一共做了兩個題目,兩個題目都在創業初期就已經透過討論產生。在經歷第一個題目跌跌撞撞爭吵不休過程,最終走不下去的時候,我跟夥伴們說『嘿我們不要這麼痛苦,我們來利用45天,做一個自己會覺得開心的題目』。誰都沒想到花了幾十天把這個題目的樣子做出來之後,等著我們的會是一段非常奇妙的經歷。我會在後面文章跟各位分享其中的因緣際會。

創業過程中這種令人痛苦掙扎而又心力憔悴的狀況,是必定會有的經歷。

太輕易給自己一個定論,說服自己已經歷過創業,就跟玩了一場創業模擬器一樣,看起來好像是那麼一回事,但並不真實。真正創業者能夠讓自己甘於經歷這種辛苦的過程,有足夠的心理素質去面對一切,撐到原本初衷裏頭想要的一小部份畫面開始出現。這也是為什麼連續創業者受投資人歡迎,因為他們總能夠改變自己換個方式,以不同角度重新出發。

五、創業沒有成功方程式

因為創業者們各種不同的起心動念,看到不同的機會,有著各自不同的願景,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憑藉著各自的專長,造成創業活動的不斷發生。

因而創業行為其實環繞著「人」,而創業者本身就是創業這整件事的中心。

所有的創業典範人士,能夠提供的都是客觀的分析,從裏頭發掘出幾個主要會影響創業者創立事業成功與否的因素,給予創業者一些經驗產生的建言,包含本文也一樣。

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多加參考先進們的建言很重要,那些往往就是必要條件。但真正能夠充要讓創業成功的因子,往往都隱藏在各種推進事業活動的細節裡頭,而這些細節只有創業者自己能夠看得到。除了時時刻刻留意外界人事物以外,更需要創業者能夠有對於自我的洞察,時時審視自我,知道自己哪裡不夠好,想辦法做出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強健,才能往前繼續邁進,直到成功來臨。

責任編輯/趙元

本篇文章共 1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76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同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