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族別只看高殖利率就買股,小心掉進投資陷阱!巴菲特等理財專家道出股利常見3大迷思

2022-12-16 16:30

? 人氣

合理股價怎麼買?最佳賣點怎麼看? 你好奇的所有獲利祕辛,本書一次告訴你!(圖/取自Pixabay)

合理股價怎麼買?最佳賣點怎麼看? 你好奇的所有獲利祕辛,本書一次告訴你!(圖/取自Pixabay)

在研究該投資哪些股票時,有許多事常被誤解,本章中你將會學到一些最常被誤解的事。主流投資界會把其中很多迷思當成建議來販售,當你看到這些建議都不正確時,很可能會感到訝異。因此在閱讀本章時請不要預設立場,自己評估我們的論點是否正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股利的三大迷思

股利是好東西,這點我們不否認;但有不少投資書籍把股利說得跟神一樣,這就有待商榷了。股利投資人宣稱光是有發股利就值得投資,因為這表示該股票本身有很多優點。其中一個主要的論點指出,股利能確保經營團隊不會魯莽行事,因為他們知道必須支付股利,所以通常不會冒太大的風險,是以能保障安全穩定的收入金流。我們先從這個說法來看看一些所謂的優勢,並確認這種說法是否合理。

迷思一:股利確保穩定性

配發股利的確可以確保穩定性;但只能到某個程度。事實是,經營團隊例行性維持股利支付,是因為擔心對股價造成負面影響。有些投資人相信這是好事,因為能迫使經營團隊顧及股東的利益;不過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投資人無法評估公司管理的效率。

不良的經營團隊也有能力支付股利,並維持經營良好的假象。假設一個不良的經營團隊接手某間公司,並執行一些不怎麼有前景的專案導致營收下滑;但管理團隊知道,只要他們繼續支付股利,股價就會維持穩定。這是因為許多投資人太過偏好股利了。但實際上,因為營收正在下滑,股利就會占公司盈利較大的比例。當這個比例( 又稱為股利發放率, payoutratio) 提升,能分配用於其他專案以確保公司維持競爭力的資金就會變少,形成惡性循環。

簡而言之,股利會導致經營團隊不再展望未來,只專注於現在,而這正是優秀的經營團隊不會做的事。 請注意,股利是把雙面刃。在好的經營團隊管理下,這是好事;但如果碰上了不好的經營團隊,就會是場災難。因此,把股利當成衡量穩定性的量表並不正確。 企業是個多面向的實體,只用一個要素就想評估穩定性是錯誤的。

但別誤會,不要因此以為這表示不好的經營團隊支付的股利占盈利的比例,比好的經營團隊支付的股利還要高,重點還是公司本身。有些企業不需要太多投資,因此 90% 的股利發放率很合理,例如不動產投資信託( REITs)就是這樣。而有些企業需要很多錢再投資,以這種企業來說,支付 10% 的股利就已經很多了,而且這顯示這間公司管理良善。

另一個論點認為,穩定產業中的企業會支付股利,某個程度上這是真的;但此論點忽略了不穩定的產業未必就是不好的投資。 如果你有機會在二○○四年投資谷歌,或投資二○○一年的亞馬遜、二○一四年的臉書呢?你今天會不會把握機會?

這些公司都不支付股利,而且可能永遠也不會支付,這不代表它們是不好的投資或是公司不穩定。舉例來說,自從巴菲特在一九六四年買下波克夏.海瑟威以來,從沒發過股利。他以每股 11.50 美元收購這間公司,目前的股價是每股 34 萬美元。我們很肯定,波克夏的投資人都對它的績效感到很滿意。

迷思二:股利代表對投資人友善

「對投資人友善」這個詞被曲解成很多不同的意義,現在支付股利就會讓經營團隊自動貼上「對投資人友善」的標籤。從前面提供的案例來看,你還會認為不良的經營團隊維持股利也是對投資人友善嗎?當然,比較好的方式是暫時停止支付股利,並吸收短期的衝擊。只要長期投資展望佳,誰管短期內股價會如何。股東若是重視公司並了解這個決定會產生的長期結果,就會覺得這麼做比根據媒體的意見來投資要好得多。

迷思三:股利優於資本利得

與股利投資有關的另一個特別有問題的態度是,股利比資本利得更重要。許多喜歡股利的投資人沒注意到一件事:資本利得占投資報酬率的比重,永遠會比股利大得多,平均股利支付約占股價的 2% 到 3%。股價即使每年漲 4%,資本利得也比股利獲利要來得高。長期的資本利得來源為何?當然是盈利。這也是股利的來源,至少是穩定的股利來源。 重點是,你需要注意股票的獲利展望,不要只看股利。

常被媒體報導的公司=好的投資標的?

許多投資人會掉入這個陷阱,只要看到新聞,就覺得一定要跟上某個產業的未來。或者他們以為某間公司最近被報導了很多次,所以一定是個好投資。許多公司因為受到媒體青睞,吸引了很多人投資,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安隆 Enron)。這間能源公司曾是華爾街金童,連續六年被稱為「美國最有創意的公司」。二○○一年時,安隆不得不揭露公司會計長久以來的系統性詐欺,導致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破產案。僅僅 18 個月,安隆股價就從 90 美元跌到零元。

華爾街分析師的意見,對股價短期波動有很大的影響力

股票分析不乏市場共識,這裡說的不是你和身邊的人會說的普通八卦。專業人士也會販賣八卦,差別在於他們販賣八卦有錢可拿。華爾街分析師的意見對股價短期波動有很大的影響力,「賣出」或是調降評等( 當分析師不看好某間公司的展望)可能造成股價迅速下跌,而強力推薦則可以創造動力迅速推升股價。會發生這種事是因為很多人仰賴這種分析評等,而不自己去分析股票。

但查看分析師與投資銀行的交易室和他們分析的公司之間的關係,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有個很好的案例正突顯了這層關係,那就是一九九七年時,亞馬遜申請首次公開發行新股( IPO)的時候。因為許多法規與主管機關的阻礙,首次發行新股並非易事,公司必須雇用投資銀行以確保流程順利。通常投資銀行預期可能會發行新股,所以會事先花幾年的時間準備,亞馬遜當時也一樣。

因為貝佐斯的努力與分析師定期宣傳公司強勁的資產負債表和獲利展望,所以亞馬遜成了華爾街的新寵。這些報告背後主要的動力,是網路的使用人數將會爆增,因此亞馬遜具有優勢地位( 就像公司的名稱) 能吸引網路使用者前來購物。但這裡只有一個問題,公司其實並沒有賺錢,亞馬遜把所有的錢都投入公司以擴大規模,而且多年來自由現金流低得危險。

不過這些對分析師來說都不重要。照理說問亞馬遜是否能找到新的創投公司支援,來撐過這麼低的現金水準是個合理的問題;但卻沒人提出來。其中一個原因是華爾街的銀行在討好亞馬遜,期望能為其承銷首次發行的新股。最後是由摩根士丹利獲得這紙合約,而且很大原因是分析師瑪麗.密克( Mary Meeker)撰寫多份有關亞馬遜前景看好的報告;不過密克否認她為摩根士丹利帶來的生意和她的報告評等有關。

相較之下,有位分析師質問亞馬遜的商業政策,卻被他的公司雷曼兄弟冷凍在一旁。投資銀行承銷首次新股發行的獲利非常大,因為它們有兩種獲利方式:一個是手續費、承銷費等費用,第二個是交易獲利。最初賣給投資人的股票,是由推廣者也就是承銷的投資銀行直接賣給大眾。當然,銀行的目標就是盡可能多賣點股票,這樣才能得到最高的獲利。

而由於分析師的意見很重要,所以不難想像銀行的分析師會把這檔股票說得很好。但華爾街的銀行仍堅稱,分析師與交易部門間存在著所謂的「資訊阻隔」( Chinese wall),投資銀行這個產業過去的記錄和道德觀都是眾所皆知的,也可受公評。

我們的重點不是討論分析師的對錯。以這個案例來說,密克長期看好亞馬遜是正確的觀點;但不是她最初的報告中所引述的原因,畢竟亞馬遜在世紀交替時的網路泡沫破滅期間差點破產。你該注意的是,分析師的意見和市場共識根本一文不值,這個過程裡會有許多利益衝突。

而在亞馬遜的首次新股發行的故事中,從分析師所扮演的角色就能略知一二。眾所周知,亞馬遜最後解決了現金流危機,儘管如此,公司在二○○○年代中期時仍不受投資人青睞,而這又是分析師錯誤地堅持已經過時的投資意見所致。

亞馬遜是個最後一切順利過關、問題被粉飾太平的好例子。相較之下,二○○七到二○○八年的信貸危機,則是所有問題被攤在陽光下的噩夢。在這個案例中,有問題的不只是分析師,而是整個系統。信用評等機構的分析師將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評等為「投資級」,主要是因為如果不這麼做的話,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就不會和它們做生意。

這導致許多大型投資人投資這些金融商品,結果就是一場史詩級的災難。因此,當你下次聽到電視或社交媒體上說, X 股將上漲或是 Y 股會下跌,絕對要保持高度懷疑。只根據小道消息就採取行動是不智的群體思維,讀者們還是遵守我們已經強調過的簡單分析框架比較好。

市場短期價格會受情緒驅動

緊緊跟隨群體思維是市場情緒的現象。市場會上漲還是下跌?許多老生常談的金融界雋語會說:「不要試著計算市場的時機。」但媒體如何報導金融市場正是造成投資人跟著走的原因,誰管當下市場情緒如何。別忘了,短期價格會受情緒驅動,而非依循邏輯。專注於長期投資就是將自己置於最佳位置,可以忽略所有會讓你賣低買高的陷阱。

以下有個很好的建議來自傳奇投資人彼得.林區。這句名言雖是他在一九九四年說的,但「報紙」一詞可以代換為現在的網路新聞或社交媒體:「如果你持有汽車股,那就不該看報紙的金融版,而是要關注本地報紙的汽車版。看看他們如何談論新車款,哪些車款的評等比較好,哪些不好,這就是你該看的。你也不該一天看四次股價,只要早上看過一次就夠了。更不該去管『今天市場在做什麼』,反而要專注於『這間公司兩年、三年、五年後會做什麼』。」

分開來看數字

沒有一個資產負債表或財報能告訴你整間公司的情況,例如本益比( PER)通常被當成判斷公司價值的指標;但每個產業的本益比差別很大。

舉例來說,醫療服務業的本益比通常是42 倍,幾乎是整個市場平均的三倍,所以如果你只想投資本益比不到 20 倍的公司,就會錯過醫療產業中很棒的公司。盈利成長也一樣。如果公司去年成長 20% 可能很棒;但如果同一時期其他競爭者都成長 100%,那可能就令人擔心了。任何財務數字都需要從大格局去看,這就是為什麼當你在研究階段時,要一併分析公司的競爭者。

作者介紹|佛里曼投資顧問團隊(Freeman Publications)

總部位於英國倫敦,提供個人專業的投資理財顧問服務,內容涵蓋股市解析、公司估值、個股推薦等,立志幫助投資人找到跑贏市場的股票,增加個人財富。曾獲CNBC、yahoo finance、sifted、ZEE5、Medium與MarketWatch等多方媒體的肯定。本系列作已累積數十萬本銷量,收穫Amazon、Goodreads等多個網站讀者高分好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言文化《無痛致富:巴菲特測試金律幫你找出鑽石級股票,每年穩穩獲利超過10%,更運用價值投資的「複利雪球效應」把錢滾成巨大財富》

責任編輯/趙鳳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