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曾贏過歐洲!國王出巡沿途發黃金、興建最宏偉清真寺…揭課本不提的超強帝國

2021-09-20 09:30

? 人氣

奴隸大多是劫掠而來。在無數小規模衝突中,他們被人抓住,然後再被賣出去。少了先前深厚的蓄奴傳統,之後的大西洋奴隸貿易也不可能發生。穆斯林的蓄奴史與基督教的運奴船相比也不遑多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迦納、馬利、桑海和辛巴威是前殖民時期最著名的王國,但非洲還有許多沒有留下文字記錄的王國。這些王國通常會留下精湛的藝術,暗示著它們曾經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但如今已被人遺忘。伊費(Ife)文化位於今天的奈及利亞,可以追溯到西元八世紀,其前身諾克(Nok)文化能夠創造出精美的陶像。伊費的約魯巴人(Yoruba)最著名的藝術品則是青銅雕刻頭像。後來,貝寧帝國(Benin)取代了伊費。貝寧帝國從十二世紀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貝寧人為他們的「奧巴」(Oba),也就是國王,製造出了極佳的黃銅鑲板。就連義大利和德意志的工藝大師恐怕也會羡慕貝寧人的技術水準。這些雕刻品的黃銅原料是由歐洲進口,貝寧人則不免以黃金和象牙作為交換。

貝寧王室允許象牙製品出口海外,但將黃銅製的藝術珍品留在國內。西元1897年,英國軍隊佔領貝寧。隨後,這些黃銅藝術品流出非洲,歐洲人和美國人爭相目睹貝寧人的技術和美感。大英博物館的館長寫道,乍看之下,「這個意外發現立刻讓我們瞠目結舌。並感到十分困惑,一個完全野蠻的種族怎麼能創造出如此精美的藝術品呢?」

但只要看過一小部分非洲社會的木雕(在歐洲殖民時代之前留下的),任何人都會意識到,這些藝術品所展現的技巧與天賦,並不侷限在帝國興衰交替的西非一隅。

在西元1400年前後,非洲大陸的兩端存在著許多強大的國家,其中包括信奉基督教的衣索比亞,以及許多較小的王國,農業和貿易也比較不發達的王國。早在外來者到達非洲之前,這裡就是一塊充滿遷移、戰爭和政治活動的土地。加上較為艱困的氣候條件,使得以城市為基礎的文明不易發展壯大。產出黃金、象牙以及具有奴隸傳統,也不幸地引來了擁有更精良的冶金技術與帆船的穆斯林和基督徒冒險家。但要不是歐洲人的醫學已發達到足以使他們免受非洲可怕疾病的攻擊,恐怕也很難入侵、瓜分非洲。那麼一來,非洲的發展歷程肯定會有所不同,會更貼近非洲自身的傳統和歷史。曼薩.穆薩也可能是非洲諸多著名君主中的一位,或許是非洲的查理曼或亨利八世,而不是在鏡中稍縱即逝,失落明日的匆匆一瞥。

作者介紹|安德魯.馬爾

安德魯.馬爾,畢業於劍橋大學,英國著名政治新聞記者,長期為《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觀察家報》(The Observer)撰稿。2000至2005年擔任BBC新聞的政治編輯,撰寫並主持多部有關歷史、科學和政治的電視紀錄片,著有《現代英國的誕生》、《英國當代史》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廣場出版《BBC十萬年人類史》(原標題:馬利帝國與曼薩.穆薩)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