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念體育班、當職業球員,你會答應嗎?他讓孩子讀體育班,卻看見台灣體壇最大困境

2017-11-16 10:17

? 人氣

「原本我的大兒子是打棒球的孩子,後來看到弟弟踢球踢得這麼快樂,就主動告訴我也想一起到俱樂部踢球。」鄭爸爸說,鄭子軒原本就讀的是學校的體育班:「體育班的孩子,生活裡除了運動還是運動:他們早上五點起床跑步訓練,到了八點學校開始上課時,每個都打起瞌睡來,而老師也會認為體育班的重心就是運動,也不太要求學業成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念國一時有天放學回家,我看他在寫東西,瞄了一眼發現裡面有很多注音和錯字,再仔細一看,發現竟然是封情書。」當時鄭爸爸又好氣又好笑,兒子才趕緊解釋說這是幫體育班學長寫的:「孩子告訴我,他的學長只會寫自己的名字,所以才請他幫忙捉刀。」

「當時我就驚覺,這樣下去是不行的。」鄭爸爸說道:「體育班的孩子都還在成長階段,生活裡不能只有打球,還需要基本學識的培養,而這樣的教育方式讓他們完全和社會脫節——這些孩子長大之後,在社會上和別人相比,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因為如此,鄭爸爸決定讓兒子離開體育班回到一般的學校班級,和弟弟一樣,平日上學放學,在課後和假日享受運動和家庭生活的快樂:「對孩子來說,開心是最重要的事;不開心的事,做起來都只是應付而已。」

理想的學生體育,就是應該盡情發揮

「我自己是走體育這條路的過來人,但後來我讀的是理工,現在的工作卻又和前述兩者無關。」鄭爸爸感嘆:「我常常在想,三十年前台灣的運動環境不成熟,三十年後的今天,情況有沒有改善呢?」鄭爸爸說,以前一起打棒球的球員朋友,後來大都從事和體育無關的職業,有些雖然進入職業棒球隊,但因為之前的職棒簽賭案,也對球員們造成了很大的衝擊:「運動員其實很簡單,就是喜歡運動,但因為整體產業的不健全——沒有經紀人制度、沒有生涯規劃、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所有的問題都是運動員獨自在面對。」

提到台灣的棒球,大家想到的是王建民,但忽略了可能是一萬個球員裡,才有一個王建民;換個角度想,其他那些不是王建民的人,他們的出路為何?」鄭爸爸進一步分析:「在歐洲,所有的小孩都在踢足球,要成為球場上的C羅或是梅西,可能是幾百萬分之一的機會——所以他們的足球有很完整的產業鏈,從球隊經紀、防護員、管理員、醫生、公關、廣告行銷⋯,熱愛足球的人,在職業上有很多選擇,就算不是在場上踢球的球員,也仍然可以從事和足球相關的工作。」

「現在的台灣,漸漸有了這樣的意識和風氣,我們需要打破舊有的迷思,才可以創造新的環境——就像對於孩子來說,想踢球可以參加俱樂部,而不是只能進入體育班。」根據鄭爸爸的觀察,台灣教育體制中對於成績要求,是最大的原因:「學校的體育班或校隊,要求的是全體的比賽戰績,訓練以球隊為核心,而非個別球員,球員很難有自己的發揮。我曾經看過學校的比賽,一場球打下來,教練在場邊吼來吼去,球員們變成教練的棋子,因為怕失誤而不敢犯錯,球賽變成教練在主導。但在俱樂部裡,教練先給予球員正確的觀念,球員經過內化後,演化出自己的方式。在俱樂部踢球最大的好處是,孩子就算輸球也可以很快樂,因為已經盡力了,輸了也無所謂,得失心不是唯一。」

「理想的學生體育,就是應該盡情發揮,而非求勝。我認為,新型態的兒童運動應該是兼顧家庭和課業的,不偏廢任何一個環節,認真生活、認真學習,也認真運動。」鄭爸爸如此說道。

作者簡介|陳信安

1962年出生於足球風氣興盛的台灣高雄岡山,12歲那年正式開始接觸足球,從此與足球結下不解之緣。曾經效力於飛駝足球隊,並於全國甲級聯賽中多次拿下冠軍,而後更曾多次加入男子足球國家代表隊球員,代表台灣在國際賽事中南征北討;2008年陳信安擔任國家代表隊的總教練,由球員轉型為教練的他,也是台灣唯一具有AFC「職業級」教練證書的足球教練。除了自己踢球外,他也致力於足球運動的推廣,本書是他首部以兒童足球為核心的著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網路與書出版《足球家庭指南:輸贏以外,一顆球打破傳統教育框架,踢出孩子創造力。》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