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人總要等「準備好了」才敢行動?或許我們從小教育就少了這一種態度......

2017-05-04 11:34

? 人氣

(圖/Hahow好學校提供)
Hahow 好學校之夜:交流對談(圖/Hahow好學校提供)

把興趣融入在生活中

當你找到自己的興趣,我們要開始學習怎樣在生活中與它共存,元慶分享了自己與溜溜球共存的例子,他曾有一段時間搜集各式各樣絢麗的溜溜球,把它們放在櫃子裡擺設,最後卻發現自己越來越少碰觸它們,當意識到興趣與自己越來越遠,他重新把溜溜球放回身上,想到的時候就隨時拿起來玩耍練習,久了便成為一種習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與興趣共存的訣竅就是把它融入在生活中;例如你喜歡早上品嚐一杯咖啡,漸漸的你可能對手沖咖啡感到興趣,進而在清晨專門爬起來替全家人手沖一杯暖呼呼的咖啡,最終你養成了早起了習慣,上班也不遲到了,更因為一杯咖啡而維繫了家人間的關係!

用「需求」克服惰性

想要進一步鑽研你的興趣時,要克服的第一個敵人就是自身的「惰性」,你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原本假日想要打開 Hahow 專心學點新課程,不經意的瞥了眼 Facebook 動態,專注力就整個被吸走了!一走神就開始追劇、打電動,等回過神來已經要面對隔天的 Blue Monday⋯,Star 說「惰性」是學習道路上的大魔王,而她克服惰性的方法並不只是勤奮學習,而是發自內心的「需求」。

Star:你們很想做這件事情,但你敢跨出這步嗎?我是一位不喜歡停留在原地的創作者,因為我知道我想要,所以我不斷學習。

Star 是位不願停留在原地的創意設計者,她之所以會願意學一樣東西,是因為對現狀的不滿足,當她想要在畢製作品中完成一本立體書,但這門技術相當冷門,沒有專業的科目教授這門技巧,因此她透過現代人最偉大的導師 Google,大量觀察別人分享的作品,鑽研能結合自身插畫技巧的方法,最終這樣的「需求」引領她完成了作品;然而「惰性」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喜歡這件事,卻從未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哲宇便從這樣的角度分享了更深的觀點。

(圖/Hahow好學校提供)
Hahow 好學校之夜:楊元慶分享(圖/Hahow好學校提供)

去喜歡一件事情,進而把它做到最好

哲宇在看待「與興趣共存」時,會從另一個觀察角度切入,發覺亞洲人的教育往往會說:「你要把這件事做好,以後才有機會賺大錢」,這使我們不會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還是討厭做這些事,就像從小到大我們考試總是四選一的選擇題,你得從課本上背出標準答案,在試卷上選出唯一的解答。

吳哲宇:一個人都有喜歡這個世界跟討厭這個世界的部分,能把這麼濃烈的情感說出來後,你才能真正找到你想說的故事,進而發掘自己的存在。

但現實生活中哪有什麼標準解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與興趣,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用同一套標準來學習,這樣我們就真的成為一位平凡的人了,Hahow 希望每個人即使身處在這平凡的生活中,也能不斷依循自己的熱情,找出不只一個學習的管道,並像哲宇一樣勇敢的說出自己的喜好,來譜寫自己的人生故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