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人就焦慮、不懂言外之意遭罵「白目」,精神醫師揭自閉症患者最寂寞人生

2016-11-22 18:07

? 人氣

你身邊有沒有這種人:跟人交談時總是眼神飄移,彷彿一切互動都會要了他的命;回話內容也總是邏輯不通,讓人傻眼?你可能會覺得這種人很「白目」,但實際上,他們可能患有自閉症,太頻繁的人際交流真的會讓他們非常恐慌。對於「自閉症」,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師提出他的看法。

自閉症光譜是指有自閉症或與自閉症擁有共同特徵的症候群,神經過敏、受到規律的行動與興趣束縛的傾向。因為跟他人很難有相互且柔軟的交往,有人際關係或溝通不良等特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出生後就很難與人視線相交,表情或反應有貧乏的傾向,通常在出生後九個月左右起被發現。母親再怎麼用指頭引導他的視線,企圖吸引注意,他也不會去看。「共同的注意」與共同的興趣相關,會更進一步發展到心情的共享,因此若無法與他人有共同的注意,就很難產生生興趣或心情的共享。

通常滿四歲時,就會培育站在對方的立場推測對方心情的「心之理論」的能力,但是自閉症光譜的孩子在這一點上緩慢許多。即使長大了,也無法順利與人分享興趣或心情。跟不上周圍人關注的東西而被拋下,因為不瞭解對方的心情而有白目的反應,很多時候明明沒有惡意卻造成別人的不愉快,導致身旁的人憤怒。

自閉症光譜是因為各種因素引起的症候群,遺傳的因素也很多種。有些是與形成依附關係很重要的催產素其受體遺傳基因突變有關,也有些被認為是抑制焦慮或興奮的GABA這種傳導物質的受體遺傳基因的突變有關。也有些是以其他的遺傳基因突變而產生社會性失樂症(跟他人相處很難感覺到快樂的體質)為基礎的。

只是,之後會敘述的盧特(Michael Rutter)等人的研究,發現這與「因顯著的忽略所造成的自閉症光譜」會產生很難區分的狀態,於是環境因素的角色也被重新看待。

有很多是因為父母有同樣傾向,於是在養育上大多是無自覺的忽略或沒有同理心。也就是遺傳因素與養育因素造成相乘效果。

不論什麼原因,自閉症光譜的人神經過敏且非常焦慮,共同點是跟人在一起的痛苦多於喜悅。此外,對他人的視線活動或表情、動作等社會性訊號(成為線索的訊號)的反應或因應性也較弱。

對自閉症光譜的人來說,周圍的人用心電感應在談話就像是超能力一樣。自己只能理解用明確的語言所說的話,但周圍的人卻用一瞬間的眼神或言詞中微妙的抑揚頓挫、些微的動作交換彼此的暗號。理解這種微妙的差異對他們來說是最困難的事。

所以他們會感覺到與人相處惡劣的感覺多過愉悅,很容易遭到孤立或排擠。被看成是我行我素也罷了,還容易被看成很自私、沒有協調性、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等誹謗他們。

對於興趣或心情的共享非常棘手,就是被周遭人看成「異物」的主要因素,這一點已經如前所述。由於受到周圍人的拒絕或責難,而深深種下對他人的抗拒感或恐懼感。如此一來與他人相處變得焦慮且痛苦,更難以與人分享興趣與心情,惡性循環一再重複,漸漸形成人際過敏症。

即使能力再好,無法與人相處的自閉症患者仍然不快樂

哲學家尼采,從他的紀錄中流傳下來的成長過程或症狀來推測,應該就是所謂的亞斯伯格類型的自閉症光譜吧。

即使三歲了也一句話都不說,但是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讀書了。在會話上發展遲緩,但文字學習卻無礙的這種反差,就是在亞斯伯格型經常見到的特徵。

然而不幸的是,剛懂事時,他看到的是曾為牧師的父親逐漸崩壞的樣子。受到神經疾病的侵襲,從痙攣或顏面麻痺開始的病狀,逐漸進展成失去意識的發作或失語、失明、錯亂、難以忍的劇痛。恐怕是尼采本身也被傳染的病,神經性梅毒。這個恐怖的記憶一直糾纏著他,威脅了他的安全感。

即便不是如此,尼采也是個神經過敏,強烈不安的孩子。在寄宿學校的紀錄中,記載著他不斷因頭痛或胃炎這種身心不適症狀而缺席。他有幻聽,還會夢靨。

他喜歡幻想遊戲。他用人偶或錫兵隊伍、陶製的動物創造出的世界,是由「松鼠之王」有秩序的統治。即使到了九歲,尼采仍然不斷重覆著玩偶遊戲樂此不疲。

在這樣的不平衡下,儘管他有著過敏的一面,但成績仍出類拔萃。而且,他在詩與音樂方面展現出優秀的才華,被老師們視為「天才兒童」。斯巴達式的學校雖然沒有自由,但是對他這類型的人來說,卻比那些自由過度無秩序的學校更容易應付。對很早就失去父親的尼采來說,幸好經常有母親在,可以繼續當他的庇護者。雖然還有一個女兒,但是她對兒子卻特別用心。母親很早就發現兒子的才華,幾乎把餘生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兒子身上了。

母親還很年輕,可以離開婆家回到娘家去。但是為了孩子的將來,她卻選擇跟婆婆還有小姑在狹小的家中生活。母子生活的是面朝北邊的小房間,在那裏,母親幾乎寸步不離的教他讀書。經常都給他過於嚴苛的功課,如果他稍微懈怠,就會招來嚴厲的斥責。這個過強的期待束縛了過敏的少年,不可否認帶給他更辛苦的生活。

專攻古典語言的尼采,才華很快得到教授的認可,對他特別偏愛。然而在這個「天才」身上,有著不穩定與怪異感,同時擁有過高的自尊與過敏,他的思考與行動之間不斷出現反差。雖然他二十五歲就成為巴塞爾大學的教授,達到少有的成就,但是周遭的人很快就發現尼采教授跟一般人不太一樣。有人覺得他的舉止好像在演戲,像少女一樣有種不自然的感覺,又有一位女性則因為他不適當的對話而感到吃驚:尼采在晚餐會中談到自己做的夢,內容是他吃了蟾蜍。不用說,對方當然倒退三步。

就如同他學生時代熱衷於拜倫一樣,他非常憧憬更加自由奔放、英雄般的生存哲學。他也對華格納的歌劇感動,一時為之心醉。然而,尼采卻無法活得像拜倫或華格納那般。他的孤獨與笨拙很類似另一位他曾經狂熱過的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

雖然很年輕就當了教授,但是逐漸被周圍的人孤立,最後終於辭去工作,走進執筆寫作與隱遁的生活中。尼采能光靠寫作勉強維持生活,也是因為他當教授的時候有得到那麼一點年金的緣故。

作者介紹|岡田尊司 

1960年生於香川縣,是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自東京大學哲學系退學,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系。於京都大學研究所高級腦科學講座神經生物學教室、大腦病態生理學講座精神醫學教室從事研究。現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以臨床醫師的身分面對年輕人的心靈危機。主要著作有《邊緣性人格障礙》、《了解孩子們的「心病」》、《思覺失調症》(PHP新書)、《腦內汙染》(文藝春秋)、《亞斯伯格症候群》(幻冬社新書)等。此外也以作家小笠原慧的身分創作。作品有曾獲得第二十屆橫溝正史賞的《DZ》、《你是否聽見風的聲音》(以上,角川文庫)、《生還任務》(文春文庫)、《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以上,時報出版)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什麼突然改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