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登全球最有影響力排行榜!靠閱讀熬過罹癌低潮,李開復的13本台灣人必讀書單

2016-11-16 14:44

? 人氣

小女兒李德亭在美國時就喜歡買舊書,尤其喜歡看前書主留下的筆記。這段時間,她偶爾陪李開復逛舊書店,就見證了他在裡面一站就是一、兩小時的忘我境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父女倆也會一起散步去誠品書店,各自看書,也偶爾看一眼對方的書,然後在回家的路上,繞到「台一」吃碗冰,身心飽足的結束一趟溫馨小旅行。

這一、兩年中,李開復讀了上百本書,有朋友熱心送的、有自己仔細挑選的,主要的類別圍繞在醫學健康、哲學靈性,當然也有他始終關心的創新、創業類新書。

其中探討生死的書,例如《與神對話》、《好走》、《天堂際遇》,更幫他將眼光從緊盯著當下現世的經營,拉到靈魂宇宙的開放探索。病後,他為這段切身體驗和思考,寫下《我修的死亡學分》。

在書中,他誠懇的分享被生命打磨得更純粹的價值觀。過去他強調「做最好的自己,讓自己每天比昨天進步」、「最大化影響力,讓世界因你不同」,在痛悟過去朝夕必爭及自我優越的心態後,他改而這樣提醒:「體驗人生,相信感覺,追隨你心,世界將更好」、「體驗世界,提升自己,讓自己更有經驗和智慧」。

多讀書,但不一定要相信

一個實事求是的理工人,在神性領悟中探索生命的答案,這一步跨幅之大,的確讓一些人感到驚奇。網友甚至貼文質疑,「你曾經是科學家,怎麼能相信這些沒有證據的說法?」

李開復也以科學態度一一解釋,「一,作者是著名的神經外科醫師,他的分析有科學深度;二,作者的文筆深刻感性,值得一讀;三,作者是真誠的,寫的是他個人體驗;四,看了書不代表要相信。」

對選書、讀書,李開復一向不馬虎。歸納幾十年的閱讀經驗,他提出「三做三不做」的建議。

第一個「做」──多讀不同意見的書。

接受過不同文化的教育,李開復指出,東方孩子常常被灌輸一種觀念,認為書上寫的就是對的。

其實每件事都有很多面向,他提醒,無論讀什麼書,都應該重新思索其中的觀點,甚至讀一些和自己意見衝突的書,「幫你從更多元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培養批判式思維。即使最後你仍然堅持原來的想法,也可以藉此了解別人怎麼想。」

第二個「做」──多讀歷史書。

經歷職場和人生的各種挑戰,李開復發現,歷史一再重演,人類總是不斷犯下曾經犯過的錯誤。他認為,「多讀歷史,我們可以更了解人性、少走一些彎路。

第三個「做」──中西平衡閱讀。

李開復在東方、西方穿梭幾十年,特別鼓勵跨文化閱讀,因為「中國古老的思想、文學非常精湛,但是我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的那幾百本書,對我也有深刻的啟發。」

他建議讀者,讀了東方的書,也要讀讀英美哲學、莎士比亞,以便吸收不同文化的思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