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台灣人不懂的餐飲業內幕:一餐上千元、廚師月薪6萬,到底是在貴什麼?

2016-08-30 12:12

? 人氣

以我比較常觀察到的甜點來說,很多細節都近乎神祕的直覺,因為溫度、濕度、每批食材狀態的細微差異,都讓人無法以定性定量的方式思考,而只能用比喻式的語言來說明:「如果把攪拌槳拉起來,泡芙麵團會滴落成一個倒三角形,就是溼度剛好的狀態。」但何為「倒三角形」?如果兩側邊呈內凹弧線算不算?如果先滴落一塊、剩下的形成倒三角形,算不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描述近乎文學評論中,以一個意象說明另一個意象的狀態,中間巨大的誤差區間,僅能依賴主廚的臨場判斷。或如黑巧克力在調溫時,溫度必須先降後升,最後要落在攝氏30度到32度之間,披覆時才會有漂亮的脆度和鏡面光澤,不會產生油斑。但這2度還不是最嚴苛的,可怕的是:溫度愈接近32度,結晶的狀態會愈完美,然而一旦超過32度,巧克力的亮度和脆度就不夠、也會出現油斑。因此,主廚必須在這樣窄小的溫度區間內,完成披覆的工序,挑戰自己可以多接近那條「死線」。如果你不小心超過32度,你還可以重新調溫,但同一批巧克力只有四到五次的機會,調溫太多次的巧克力,也會永遠失去光澤,不管原料多好。

因此,優秀的主廚往往都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他們都是纖巧無比的藝術家,極端精密地控制自己的肉體,演出各種尖端技藝;另一方面,他們又是粗重的且長工時的體力勞動者,在例行的備料和出餐時戰爭般的節奏中度過每一天。這不但關乎美學、品味,更是關乎身體實作。日本法式甜點教父級人物河田勝彥在他的書中,就呈現了這樣的拉扯:

「最近,我聽到甜點職人被稱為『artisan(工藝家)』⋯⋯也許是甜點職人被有些人形容成略微時尚的職業吧,但我覺得這樣稱呼甜點職人有點格格不入。我希望甜點職人被稱為『ouvrier』(工匠),這個字具有勞動者的意思。」

我太太也多次對我描述,當廚房裡面有兩個以上默契絕佳的人一起工作,並且狀態十分順利時,她會感覺自己整日的工作,就像是在跳一支華麗的雙人舞一樣。身體會融入一種相當舒服的節奏當中。(編按:作者妻子陳書書為甜點師,作者亦有撰文剖析台灣法式甜點文化

河田勝彥的觀點未必要全然同意,但他點出的肉體勞動面向是非常精準的。而在從事文學創作的我看來,優秀廚師們還有一項非常不可思議的任務,那就是穩定性。對於寫作者來說,我可以耗費數年寫出一部好作品,就被認為是重要的作家(或者耗費超多年所以讓別人誤以為我的作品完美,比如王文興),然而這其實只是一次性的表演,書是可以不斷複印的。廚師們卻必須在日復一日的營業當中,每一次都做到完美的狀態,昨天的成功並不會是今日的保證,在這聲名如流水的世界當中,只有極端的自我控制和穩定性才是可以依恃的。每天都做類似的事情,卻要在熟極而流當中突破極限,然後再把這樣的極限深深烙印在身體模組上,使之成為日常。在這點意義上,或許優秀的廚師所呈現出來的美學並不是工藝家,也不是勞動者。

他們或許更像是頂尖的職業運動員。而這樣的人,值得怎樣的「價格」和「價值」?這或許是計算「CP值」時,可以再多想想的。(本文感謝黃浩嘉的協助。文責仍由作者自負。)

註1:「鬍鬚張」的例子,其實是平民小吃往精緻化轉向的結果,在提升各方面體驗的情況下,成本當然不能與路邊小攤相比。同時,它也設置了先進的中央廚房,嚴格控制製程的穩定度。

註2:「鼎泰豐」的例子,則比較近於「為了客製化要求,改變既有流程」所產生的成本。50元並不是買醬油,而是買一個特殊服務。

註3:「中興便當」看似省錢,但是事實上是以「搭伙」的形式進行,把人事管銷等成本嫁接到別的單位上了,並沒有真的省到什麼。

註4:當然也是可以用劣質的食材以次充好,比如台灣過去幾次重大的食安事件。但這樣做其實是冒著商譽毀滅的風險在做生意,風險也需納入成本考量。

端傳媒特約撰稿人 朱宥勳 發自台中
原文標題:朱宥勳:月薪六萬的總統廚師、千元法國菜,餐飲CP值究竟怎麼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