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提倡共享經濟才是塞車問題的最佳解

2016-02-07 05:50

? 人氣

台北市塞車嚴重導致民怨沸騰,台北市長柯文哲祭出五大改善措施。(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北市塞車嚴重導致民怨沸騰,台北市長柯文哲祭出五大改善措施。(資料照,顏麟宇攝)

近日台北市塞車嚴重導致民怨沸騰,引發媒體連日關注;無獨有偶,之前台中市長林佳龍上任至今,也是將塞車問題列為施政頭號大敵。面對輿論壓力,市長柯文哲將祭出五大改善措施,希望透過淨空路口、嚴格取締違規等作為,為交通進行CPR心肺復甦術。基本上這類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只可能在短期內獲得效果,應付年關連假將近、天冷陰雨或忠孝橋拆除所導致的暫時性塞車問題或許有用;但面對舊車換新減徵貨物稅政策效應、油價持續下滑出生率逐步提高等中長期因素影響,民眾開車上路的誘因和需求必然大增。根據交通部統計2015年12月新車領牌數已創下6年高點,從城市到全國,交通擁塞終究是政府需要面對的難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北塞車問題最近炒得火熱,圖為早上九點上班通勤時間台北市區往內湖方向成功橋一景。(林俊耀攝)
台北塞車問題最近炒得火熱,圖為早上九點上班通勤時間台北市區往內湖方向成功橋一景。(資料照,林俊耀攝)

從經濟角度來看,塞車的負面影響範圍包含高碳排放與空氣污染的環保疑慮、企業與個人在時間和精神壓力方面的社會成本浪費,以及汽油損耗、交通事故等各種實際損失,更遑論民眾因塞車所產生的挫折感及憤怒情緒。若要避免種種的不效益,從根本解決「車太多」的問題,政府就應該將新創產業中盛行的「共享經濟」概念發揚光大!所謂共享經濟就是有效串聯社群中的同質需求與額外生產力或資產,換成白話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如Uber的共乘平台就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的智慧科技串連前往相近目的地的乘客,不但能提高道路使用的效益,同時也降低民眾往返城市各地的運輸成本。如果用車需求能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分享輕鬆滿足,民眾為何要負擔擁有車輛的龐大成本呢?

uber
主打工共享經濟的uber,可以減少路上車輛數量。

airbnb和Uber這些獨角獸企業掀起全球新創浪潮即可證明,共享經濟已經是日益被產業環境所接受的商業型態。在台灣目前科技資訊分享服務產業蓬勃發展的環境中,也有像是LetsRide機車共乘、Shareing Wheel分享輪、呼叫小黃和Tripda 趣達共乘平台等新創產業,正在為建立民眾的共享文化與使用習慣而努力。期盼透過科技為城市現有資源提高使用效率,藉由媒合未能充分利用或閒置的車輛資源與乘客,確實減少道路上的車輛數量,並且紓解城市中的交通壅塞。政府在面對城市建設或提振經濟成長時所必然帶來的交通問題,除了付出額外的行政管理成本之外,如何減少在路上的車輛數目,才是思考解決交通問題的正確方向!

台北市汀州路三段師大路口大塞車,雖有義交在現場指揮仍無法有效紓解車潮。(顏麟宇攝)
台北市汀州路三段師大路口大塞車,雖有義交在現場指揮仍無法有效紓解車潮。(資料照,顏麟宇攝)

共乘的好處不僅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節省油耗、提高小客車乘載效率、舒緩道路壅塞、提升車流速度,並可降低運輸成本,也有利停車空間有限的城市。根據國外研究單位的推估,每增加一個車輛共享資源,就能相對減少9至13輛在道路上行駛的自用車,簡言之,大台北地區只要有5到6萬名使用Uber或其他共乘平台的分享服務者,將可以減少將近60萬台路面行駛車輛!這或許才是還要大興土木進行自行車專用道鋪設的台北市所需要的解決方案。從長遠來看,透過日新月異的科技進展所達成的即時資訊分享,讓app或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產業創造出新的商業服務型態,本來就是政府應該努力改善法令環境、因應國際潮流,扶植指標性先驅產業的重要政策方向,對岸大陸的相關產業正飛躍性的前進中,台灣卻還受限於法令無法突破而阻礙了產業的創意與能量。台灣具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高普及性的手機持有率和網路涵蓋率,解決塞車問題乃至於更多促進生活便利性的應用方案,解答其實都在共享經濟的思維新浪潮中。

*作者任職於顧問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