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觀點:蔣介石運來臺灣的黃金去哪了?

2018-06-24 06:50

? 人氣

「周宏濤指出:『黃金消耗速度非常快。長久以來,國內外以為政府攜來臺灣的黃金數量龐大到花用不盡,可為臺灣未來發展「奠基」,其實不然!』」(示意圖,金門資訊網)

「周宏濤指出:『黃金消耗速度非常快。長久以來,國內外以為政府攜來臺灣的黃金數量龐大到花用不盡,可為臺灣未來發展「奠基」,其實不然!』」(示意圖,金門資訊網)

2016年8月18日,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表示,黃金、故宮寶物運來臺灣,對臺灣經濟穩定與人心安定起相當大作用,國民黨對國家相當大貢獻,不可忽略不談。[1] 雖然洪秀柱的「黃金黨產說」爭議較大,但長久以來,臺灣社會普遍認為蔣介石運來臺灣的黃金數量龐大,為臺灣未來發展「奠基」。例如,在國史館2012年出版的「中華民國近六十年發展史」一書中,周琇環寫道「至於國庫資金的遷運,包括黃金480萬兩,其中80萬兩耗於國共內戰;外匯、純銀(含內戰剩餘銀圓)各約200萬兩,全部相當黃金800萬兩的資金運臺。在民國37年12月至38年5月27日國軍放棄上海時,分三批由上海及國外運來,主要作為新臺幣準備金以穩定新臺幣、軍費及財政支出,使得隨政府遷臺的軍隊、公教人員及一般百姓,來臺後的生活得到安置。...... 遷移來臺後,黃金、外匯穩定了金融飭序,奠基了新臺幣的發行幣信。」[2]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曾長期擔任蔣介石侍從官的周宏濤在回憶錄「蔣公與我」中提到,1950年6月央行總裁向蔣報告,運至臺灣的國庫存金,共375萬多兩,至當年5月底,共耗掉321萬多兩,僅剩54萬兩。周宏濤說,政府遷臺初期,雖有來自大陸的黃金作為支撐,但當時因美援斷絕,加上60萬大軍的龐大開支,讓原本已捉襟見肘的國庫存金迅速消耗。而消耗純金最大宗的就是「軍費」,平均每個月必須撥付近18萬兩,「依這樣的速度,幾個月下來就要花掉215萬餘兩,運臺純金僅夠再支撐3個多月。」周宏濤指出:「黃金消耗速度非常快。長久以來,國內外以為政府攜來臺灣的黃金數量龐大到花用不盡,可為臺灣未來發展『奠基』,其實不然!」 [3] 這些互相矛盾的說法哪種更接近歷史事實呢?國史館新解密的「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檔案」提供了確切的答案!

1948年底,蔣介石選擇臺灣為復興基地,一方面因為地緣政治上靠近美日,遠離蘇俄,另一方面因為臺灣沒有本地軍閥,且臺共力量不強。1948年11月23日,蔣介石就與蔣經國商量,準備放棄大陸基業,重起爐灶,建立反共基地。[4] 12月初,他讓蔣經國運送國庫的金、銀和外匯到臺灣,12月28日又任命陳誠為臺灣省主席。1949年2月10日,蔣自記「中央銀行存金已大部如期運廈,臺,存滬者僅20萬兩黃金而已,此心略慰。」[5] 5月24日,蔣介石來臺灣後,再與陳誠討論幣制改革方案。6月3日,蔣自記「臺灣改革幣制基金已經撥定,今後應以臺灣防務為第一矣。」[6] 6月15日,臺灣省政府公布「幣制改革方案」,正式發行新臺幣,規定5元新臺幣折合1美元,以80萬兩黃金作為發行準備金,使新臺幣有後盾,又限制發行總額為2億元,以遏止通貨膨脹。[7]

本篇文章共 9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61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