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成為他的奴隸、他的玩物、他的財產」新書首揭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同性戀人絮語 突破俄羅斯官方百年禁忌

2018-06-05 15:10

? 人氣

柴可夫斯基的性傾向讓後世無數樂迷爭論不休(Wikipedia/Public Domain)

柴可夫斯基的性傾向讓後世無數樂迷爭論不休(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世紀俄羅斯偉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為世人留下《天鵝湖》等不朽樂曲,這些經典曲子對後世影響甚深,他的性傾向則讓無數樂迷爭論不休。儘管西方早已接受他的同性戀傾向,但在恐同氣氛濃厚的俄羅斯,他的私人信件中展現的同性戀傾向段落都遭官方審查刪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柴可夫斯基是不是同性戀者?新書首度揭露從未出版的禁忌內容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生前留下逾5千封書信,其中許多書信藏於俄國西北部城市克林(Klin)「柴可夫斯基國家故居博物館」(Tchaikovsky State House-Museum)。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5月底出版《柴可夫斯基書信集:揭開家族檔案》(The Tchaikovsky Papers: Unlocking the Family Archive,暫譯),書中包含「從未出版的大量家族信件」,其中大多數信件首度以英語版本面世,還原俄羅斯審查機構刪減的柴可夫斯基同性戀傾向段落。本書編輯柯斯塔列夫斯基(Marina Kostalevsky)指出,新書還原先前遭到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傑斯特(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與其他俄國傳記作者刪減的信件內容。

柯斯塔列夫斯基表示《柴可夫斯基書信集》帶領英語讀者一探這位偉大作曲家最放鬆私密的內心世界,「所有原文都完整呈現,因此未遭到假道學的審查刪減或經過選擇的刪減。」她說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戀傾向經常引起俄國社會的激烈討論,相關討論有時甚至變得火爆:「2009年,俄國版檔案公開時,許多俄國人不認為這些書信是吵了多年的柴可夫斯基同志傾向之明確論據,一些讀者甚至質疑館藏特定書信是否真實,因此我們可以說雖然俄國版本包含關於柴可夫斯基生活的……大量新資訊,但那並未消除他的祖國對他性傾向的偏見。」

美國耶魯出版社新書《柴可夫斯基書信集:揭開家族檔案》揭開這位偉大作曲家的內心世界(取自Amazon.com)
美國耶魯出版社新書《柴可夫斯基書信集:揭開家族檔案》揭開這位偉大作曲家的內心世界(取自Amazon.com)

《柴可夫斯基書信集》的序言寫道:「關於柴可夫斯基生活的主要禁忌話題就是他的性傾向,近一世紀來,這個議題被禁止公開討論……在當局眼中,根本不可能接受國寶級大師是同性戀者。」俄國當局與歷史學家都否認柴可夫斯基是同性戀,不過現任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先前接受採訪時並未否認柴可夫斯基可能是同性戀者。

柴可夫斯基的私人信件坦率表達對男性的渴慕

柴可夫斯基經常在私人信件裡坦率表達溫柔的心事或熱切的欲望,在一封從未以俄語或英語出版的信件裡,他赤裸裸寫出對一名年輕男僕的渴慕:「我愛他遠勝愛其他人,我的老天,他真是天使般的人兒,我渴望成為他的奴隸、他的玩物、他的財產!」

在另一封信裡,柴可夫斯基提及遇到「一位美得驚人的年輕人」:「我們散步後,我拿了一些錢給他,他拒絕收下,他陪我散步是因為愛好藝術,並敬愛有鬍子的男人。」他從義大利寫給弟弟莫傑斯特的一封信裡,其中一個段落遭到官方審查刪減:「9點鐘時,我想散散步,於是就出門了。一些皮條客猜我在找什麼,不肯讓我清靜一下。他們用來引我上鉤的餌是討人喜歡的年輕人,我得強烈抵抗,因為那個餌確實有效。」

「旋律之王」婚姻生活破裂 死因成謎

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在沒落的貴族家庭,他從5歲開始學鋼琴,而且自幼接受極好的基礎教育。他很崇拜18世紀奧地利天才作曲家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風格創作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柴可夫斯基模仿莫札特風格創作的管弦樂組曲

1865年,柴可夫斯基畢業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Sain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隨後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Moscow Conservatory),這份教職讓他有充分時間創作,他在隔年寫出g小調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Winter Daydreams),後來又陸續創作經典樂曲《天鵝湖》(Swan Lake)與《胡桃鉗》(The Nutcracker)等,他的作品旋律流暢多變,情感豐富,他也因此被譽為「旋律之王」。

柴可夫斯基與妻子米露可娃(Wikipedia/Public Domain)
柴可夫斯基與妻子米露可娃(Wikipedia/Public Domain)

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書時,女學生米露可娃(Antonina Miliukova)以情書攻勢瘋狂倒追他,揚言非他不嫁,甚至以死要脅。兩人於1877年7月18日結婚,但他立刻就後悔了,甚至抑鬱到企圖自殺,最後逃到聖彼得堡,這對夫妻從此再也沒見過面。

長年資助柴可夫斯基的梅克夫人(Wikipedia/Public Domain)
長年資助柴可夫斯基的梅克夫人(Wikipedia/Public Domain)

後來,柴可夫斯基開始和熱愛音樂的俄國鐵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Filaretovna von Meck)通信,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梅克夫人,兩人書信往來十四年。後來梅克夫人因為公司破產,不再資助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大受打擊,獨自度過憂鬱的3年後,1893年第六號交響曲《悲愴》(Pathétique)首演9天後,柴可夫斯基死於聖彼得堡的家中,享年53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