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澤東到習近平,從金日成到金正恩──中國與北韓70年關係的傳承與演變

2018-04-09 10:00

? 人氣

夏亞峰:毛認為,如果不在朝鮮半島打的話,將來要到東北來打,還不如先打。打完了以後再搞建設。所以毛的態度可能是比較積極。但對於毛而言,出兵朝鮮半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沈志華:因為中國出兵朝鮮,從毛澤東來講,他的目的很簡單,他就是要取得史達林的信任。然後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成為亞洲革命的領導人,才有合法性,才能得到蘇聯的支持幫助,特別是對於中共剛剛取得的政權的穩定。但是作為一個客觀的結果,你中國100多萬軍隊到了朝鮮,毛澤東就取得了對朝鮮半島問題的話語權。

建政僅僅一年的中共政權,來不及生養休息,便進入全國性的軍事和經濟總動員,興百萬之兵跨過鴨綠江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在近3年的戰爭中,中國在朝鮮半島付出巨大代價。按照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的統計數字,志願軍在戰場上的陣亡人數為18.3萬,還有38萬人受傷,再加上被俘者,一共減員56.54萬。另據解放軍總後勤部編印的《抗美援朝戰爭衛生工作總結》報告,朝鮮戰爭中國先後出動志願軍135萬,最後健全回國的只有37.2萬。而國際社會公認的中國志願軍被俘人數則為2萬1千多人。

除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外,朝鮮戰爭也讓中國在戰略上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北京因此錯過了「解決台灣問題」的歷史機遇,並由此走上了與美國和西方國家隔絕的道路。

美國杜魯門政府在1949年的考量是,如果中共在國共內戰中取得最終勝利,不排除與中共政府建立關係。

傅瑞珍(Carla Freema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外交政策研究主任):杜魯門政府的實際評估是如果美國不接觸中國大陸,也就是共產黨、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那麼毛領導的中國就會導向蘇聯的勢力範圍。所以說,最根本的結論是,也就是杜魯門早在1950年1月所指明的,那就是美國應該與毛領導的中國接觸,繼續支持當時已經逃到台灣的蔣介石最終將不再符合美國的利益。

但朝鮮戰爭的爆發改變了一切。

裴斗虎(Gregg Brazinksy,喬治華盛頓大學歷史教授):從美中關係角度來說,朝鮮戰爭改變了一切。首先,台灣因為它的地緣戰略位置,馬上對美國變得更加重要起來。當然,中國的參戰使得任何美中和解的希望破滅。

夏亞峰:如果不是朝鮮戰爭爆發,如果不是抗美援朝,如果不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消滅了三萬多美國大兵,那麼中美關係很可能在50年代初就會緩和,會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就是說,是一種正常的,中美的對抗不會一直到70年代才出現解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