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金管會該對虛擬貨幣作政策定調了吧!

2018-02-26 07:30

? 人氣

金管會該對虛擬貨幣作政策定調了吧!(AP)

金管會該對虛擬貨幣作政策定調了吧!(AP)

這幾年來,科技界最夯的題材除了AI、自駕等話題外,金融科技也算是名列其中;投資界則是因比特幣狂飆,讓虛擬貨幣、ICO(首次發行代幣)躍上檯面、紅不可讓。政府到底對虛擬貨幣、ICO有何政策,是已到了該有一個明確交代的時候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部份人耳熟能詳的虛擬貨幣是比特幣,也許加一個以太幣,但其實類似的虛擬貨幣已如野草般繁衍,通過首次代幣發行(ICO)問世的新代幣眾多,當然也籌措到不少資金。這種融資活動在去年就出現爆發式增長,根據數據服務商Token Report的數據,2017年通過這種方式籌集的資金超過60億美元。

各國政府也看到此趨勢、感受到此風潮,雖然各國對虛擬貨幣與ICO的政策態度未必相同,但至少是定調有作為。最嚴格的是中國,去年起就直接關閉虛擬定貨幣交易所,同時把ICO定義為非法行為;香港政府也跟進,香港證監會認為ICO模仿新股發行卻不受監管,已要求多家虛擬貨幣交易所將屬於證券的虛擬貨幣下架。韓國亦採嚴禁態度,美國SEC(證券管理委員會)則是把ICO納入證券管理範圍,必須依法規辦理與監管。

今年初起,國內金融界就傳出,因鄰近的中國、香港與韓國都嚴打ICO,許多業者都跑來台灣搞ICO「募資」,檢調為此開始著手調查並先以證人身份約談相關業者。根據業者的說法,說募資是好聽,其實簡直是「詐騙」,業者拿著2頁白紙寫著的簡單計劃,就從投資人手上取得資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下一個類似「比特幣富翁」的幸運兒。

業界稱這種行為是「圈錢」,而從專業眼光看,這些業者以ICO名義取得資金,其行為與證交法規範的有價證券募集資金已無本質上差異,但ICO目前在國內不受任何規範、更乏監理,但一般的發股募資金卻受嚴格規範與監理;而大部份ICO前景難期、風險過鉅,投資蒙受損失的機會極高,主管機關實在不宜放任不管,待問題嚴重後再處理,屆時可能又引發一波社會與金融的震盪。

過去政府相關金融單位,包括央行、金管會對虛擬貨幣少有明確政策,只有在比特幣投資熱潮時發言,指比特幣並非貨幣,只是類似貴金屬的「商品」,但之後即少見到對虛擬貨幣的明確政策。而這次國內外業者來台ICO募資,則更已算是對金管會職權的「侵門踏戶」了,金管會是該對虛擬貨幣、ICO等行為,提出明確的政策,訂定可依循的規範。

這波的ICO熱潮,其實已頗有18年前的千禧年達康熱潮(網路泡沫)的味道了;當年流行的笑話是一個乞丐只要打出達康字號,就有人搶著投資他;許多不僅沒有獲利,連營收都可能沒有的達康公司,只要畫得出美麗的夢想,都能籌措鉅額資金、掛牌上市,甚至股票飆漲,因此造就許多一夜致富的富豪。

虛擬貨幣情況類似,照香港證監會的說法,許多參與ICO的初創公司「沒有盈利、收入及營業紀錄等,買賣加密貨幣的回報資料不明」,不過在大家都認為虛擬貨幣是金融的未來、前景無限下受到追捧。

但國外許多政府單位、大型金融企業、或是著名的投資者(如巴菲特),都已把比特幣或甚至整個ICO風潮,定位為高風險、泡沫化;連比太幣共同創辦人Vitalik Buterin都警告投資者,要小心虛擬貨幣的風險,指虛擬貨幣的價格「隨時有機會跌近零」。著名投行高盛在年初一份報告則指稱,虛擬貨幣「缺乏內在價值」,大多數在未來終將無法繼續存在,「價格最終會跌到零」。

虛擬貨幣是金融科技的一環,甚至是「核心」,但兩者並非等號;那些掌握風潮發行ICO圈錢的初創公司,更不能與金融科技畫上等號。政府未必要對虛擬貨幣、ICO採禁絕政策,但根據風險控制與追求金融科技之間求得平衡,特別是對募資行為加以規範,卻絕對有其必要。金管會拿出專業、擔當,此其時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