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賣壹週刊 員工血淚只換黎智英感傷

2017-07-19 18:00

? 人氣

《壹週刊》新老闆黃浩和他的明星太太徐淑敏。(翻攝自YouTube)

《壹週刊》新老闆黃浩和他的明星太太徐淑敏。(翻攝自YouTube)

時勢造英雄,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是商人,也是理想主義者。他個人的魅力,帶領了所有事業的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這不能做為《壹週刊》稱霸新聞界的主因,更多的是在這種形象召喚之下,因認同某種價值觀集合而來,廣大的從業人員和讀者,為這個英雄墊下了基座。

台灣員工「看了網路才知道」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描寫了這種由細小的眾人共同推進歷史的世界觀,我希望同事知道,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壹週刊》輝煌歷史的一部分」,壹傳媒出版媒體行政總裁張劍虹說道。

壹傳媒十七日宣布,港、台《壹週刊》等多本雜誌業務,以五億港元的價格(近台幣二十億元)出售給香港商人黃浩全資擁有的W Brothers Investment公司,其中有一.八億港元(七億元新台幣)將挹注雜誌業務。

台灣《壹週刊》(簡稱台壹)的員工大會直到十八日才舉行,比香港《壹週刊》(簡稱港壹)慢了一天,員工只能從網路上得知消息,出售的細節完全不明朗。壹傳媒管理層在香港員工大會上聲稱,「對員工的資遣補償是我們的責任」,但到了台灣會議現場一夕變調。

先是有同事質疑新老闆的背景,沒想到,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嘉聲(Cassian Cheung)說了句,「我不在乎新買家的私生活,他很聰明。」

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嘉聲(Cassian Cheung)這次徹底惹惱台壹員工。許多台壹員工年資超過十五年,有主管爭取依員工意願先結算年資,但人力資源部門總監郭筱萍表示「於法無據。」張反對說:「我不可能因為同事恐懼,就叫黎智英拿錢出來嘛!」

在員工大會時,有同事質疑黃浩背景,張丟了句:「我不在乎新買家的私生活,他很聰明。」然後以新聞曝光不想贅述的態度草草結束,郭筱萍則自以為幽默地問員工:「你們還坐在這裡幹嘛,難不成是依依不捨嗎?」

張會見工會代表時態度放軟,但結清年資回聘的談判依然破裂:「我為什麼要promise你們!這樣嚇到黃浩怎麼辦?」這些發言,讓員工感受到管理層事不關己的嘴臉,也赫然察覺自己淪為燙手山芋。

據瞭解,整起交易案由張嘉聲主導,編輯部沒有插手的餘地,連港壹副社長兼總編輯黃麗裳也是在公布出售前兩日才被告知,整個周末熬得沒辦法正常作息。

十七日上午,港壹員工大會前,黃麗裳迎著同事拍照採訪的鏡頭,終於不須再忍,一時悲從中來飲泣不止。黃麗裳坦言自己只會工作到九月為止(交易完成)。她對交易後《壹週刊》的可能走向感到灰心,「《壹週刊》是在某段時間、某些同事,和一些特殊的leader下出現的產物,《壹週刊》的價值和精神已成過去。」

黃昏產業賣到一個好價錢

張嘉聲在港壹員工大會內,轉述公司創辦人、也是唯一大股東黎智英的說法,稱他「為出售決定感到傷感」。但員工何止傷感,更多的員工是對黎智英本人感到失望,他把在台、港社會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刊物,轉售給形象及政治取向與公司精神大相逕庭的商人黃浩手中。

黎智英創造了特殊的《壹週刊》文化,也因此本起出售案更讓員工失望。(新新聞資料照)
黎智英創造了特殊的《壹週刊》文化,也因此本起出售案更讓員工失望。(新新聞資料照)

《壹週刊》的新主子黃浩,早期活躍在香港餐飲界,後來追到港星徐淑敏(現已改名徐菁遙),以其浮誇的生活方式廣為人知。二○一三年七月中,他以二億港元收購全港首份免費報刊《都市日報》,本月初,在大舉裁員且盈利薄弱的情況下,居然以四億港元高價賣出,引起背後資金來源以及洗錢的揣測。當時黃浩便在訪談中透露,會將套現所得收購「規模更大的華文媒體」。

這筆交易令壹傳媒股價狂升,但消息公布的十七日,市值也不過十.六億港元左右,雜誌事業的售價居然是整間公司市值的五成,在印刷傳媒前景低落的情況下有此售價,部分銀行界人士表示是個好交易。

但傳媒能否被視為普通商品?前年底,阿里巴巴的馬雲以超過二十億港元的高價,收購有百年歷史的香港英文報刊《南華早報》,隨即發生記者因觸及六四敏感話題而被要求道歉辭職的事件。

有新聞傳播學者私下表示,相對於市場上的其他商品,傳媒不該是商業交易市場中的一杯咖啡,更像是生活、歷史本身,它反映社會上的各階層和生活面相的角力,有政治與利益衝突。因此,壹傳媒此次出售雜誌業務,對港、台而言,少了一股監督政府的力量,也可能讓中國進一步緊縮言論自由。

新老闆攜中國黑手緊縮言論

張嘉聲不斷強調,如果不是有政治、廣告打壓,壹傳媒的股價現在應該比TVB(香港無線電視台)更高。他說,賣給黃浩或許能「做到我們做不到的,就是可以找到更多廣告。」但員工憂慮,黃浩與港府關係親近,經常出入特首禮賓府做客,賣給這樣的買家,只是損害壹傳媒的品牌價值與公信力。

其實張嘉聲提出的理由,不足以解釋近年來壹傳媒從媒體龍頭逐漸式微的原因,港、台編輯部檢討管理層的聲音愈來愈大,多認為張嘉聲逃避責任。

資深員工惱火地說,自創刊以來,整個集團都在政治打壓當中掙扎生存,一樣有能力賺錢。現在傳統紙媒讀者下降,廣告投放方式轉變,張嘉聲管理的業務部門和IT技術部門卻跟不上脈動,無法定位目標群眾,也無法將龐大的流量轉變為實質收益,但集團的檢討卻永遠由編輯部承受。無論裁員或是工作形式的轉變,張嘉聲從不檢討自己,甚至把集團核心業務(編輯部)出售,根本是「倒果為因」。

罕為人知的是,香港壹傳媒編輯部與集團其他的業務分拆管理之後,編輯部甚至必須支付昂貴租金和服務費給同集團的技術部門,以張嘉聲管理的Next Mobil Interactive(NMI,壹傳媒互動有限公司)為例,港壹近來每月大約虧損四百萬港元,其中付給NMI的服務費竟然就高達一百萬港元。

壹電視難上架讓肥佬黎生倦意

編輯部人員多次抨擊,「NMI比外面的公司收費更高,卻無法為編輯部解決問題。」但要求檢討管理部門時,張嘉聲卻技巧性地回答:「我八年前進公司時的同事,也有很多人離職了。」強調並非只有編輯部檢討人力。

他承認,一開始想要把周刊即時新聞化的方向,是錯誤決定,「但這也表示我們做過了各種嘗試」。黃麗裳在自家傳媒的訪問中則提到,現在回想,這種嘗試猶如「不務正業」,「不能完全賴給政治打壓,是否政策上有錯誤?」

張劍虹自詡為《壹週刊》人,得知出售消息相當感傷。(郭晉瑋攝)
張劍虹自詡為《壹週刊》人,得知出售消息相當感傷。(郭晉瑋攝)

在港、台兩地的《壹週刊》工作將近二十年,自詡為《壹週刊》人的張劍虹表示,「我和管理層都有責任,未能盡快為雜誌找到出路,令公司有憂慮,生意好的時候,當然不需要搞這麼多事。」他在得知出售消息時同樣傷感。

張劍虹在集團內一直推動刊物的數位轉型,「無論怎樣艱難的決定都忍痛去(執行),但從來沒有想過完全不做。」他尊重管理層和董事會出售的決定,「就如集團行政總裁所說,過去刊物做出的成績有其價值,出售是要考慮小股東利益。」

台灣業界都將這次《壹週刊》出售案,與前幾年該集團投資《壹電視》無法上架,造成壹傳媒大虧損,而令黎智英心生倦意聯結在一起。黎在《壹週刊》專欄曾寫過,「到現在尚創辦紙媒,那不是在棺材裡創業嗎?」對於這個結果,傳媒同業表示並不意外,基於商人本色,趁現在把雜誌高價賣出的做法,或許才是最理想的告別。

新政策:財經記者兼業務?

黃浩去年接受香港資深主播方健儀的採訪,談到自己經營傳媒的理念是「我覺得做人做事不一定要這麼極端,有時有點灰色地帶會好點。」對照他最新說法,「財經記者或將兼顧銷售業務工作」的安排,這個灰色地帶已經與過去《壹週刊》的不畏權貴、永不買帳、編輯獨立精神分道揚鑣,該集團港、台工會期盼新資方認同傳媒的價值與社會責任,看來凶多吉少。

兄弟刊物被出賣,也引發《蘋果日報》編輯部的同仇敵愾與不安全感。這些已出現在壹傳媒集團內的情緒,浮現了張嘉聲領導管理的信任問題。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侯柏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