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晚期膽道癌、晚期肝癌!免疫治療「長尾效應」延長存活

2025-03-19 17:20

? 人氣

(左起)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陳仁熙及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主任黃怡翔教授。

(左起)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陳仁熙及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主任黃怡翔教授。

2月納健保 台灣消化系癌症「免疫治療時代」新里程 助晚期患者重拾生機

為達成健康台灣「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政策目標,健保署積極推動一線健保治療接軌國際,補足晚期癌症治療缺口。肝及肝內膽管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許多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過往治療選擇有限且存活率低。直到近年免疫治療開啟新契機,成為晚期膽道癌、晚期肝癌標準治療。自114年2月1日起,晚期膽道癌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及晚期肝癌雙免疫治療,共同納入一線健保給付,不僅為高致死率的兩大癌症迎來治療曙光,醫師及患者擁有更多治療選擇,可望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並減輕患者治療經濟負擔,更是台灣消化系癌症進入「免疫治療時代」的新里程,逆轉多年來的治療困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膽道癌:隱藏版「癌王」 晚期一線健保終迎突破性治療

膽道癌依腫瘤發生位置可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及壺腹癌。由於難以早期發現且診斷不易,加上侵襲性強、惡性度高,因而被冠上「隱藏版癌王」的稱號。過往治療選項與效果皆相對有限,患者中約3成可手術治療,但手術後預後不佳且易復發;無法手術治療者則接受化療,僅2-3成患者腫瘤縮小,存活期剩8至10個月。

治療接軌國際 免疫合併化療 改寫晚期膽道癌生存曲線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陳仁熙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膽道癌第一線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化療,可降低20%的死亡風險,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甚至部分患者存活期達2年以上。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偕同亞洲各國相關癌症醫學會、歐洲腫瘤內科學會 (ESMO)專家,於2024年修訂泛亞洲版(PAGA)ESMO膽道癌臨床診療指引,已建議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化療,列為晚期膽道癌第一線標準治療。

陳仁熙理事長進一步指出,由長庚醫院與臺北榮總去年底聯合發表的真實世界數據(RWD)顯示:在45位晚期膽道癌患者中,免疫合併化療的整體反應率(即腫瘤最長直徑縮小30%以上的比例)達31.1%,平均存活期達15.8個月。過往晚期膽道癌存活期難突破1年,免疫合併化療的出現,的確為「難治」的膽道癌帶來新突破。此次健保給付晚期一線首次納入免疫治療意義重大,預期有助延長存活,為患者爭取更多生機。

54歲教師勇敢抗癌5年 免疫治療助重返正常生活

現年54歲的孫老師,2020年11月因腹脹不適就醫確診為第四期膽囊癌,當時腫瘤已擴散至多處淋巴結,腫瘤最大達10公分,且包圍腹部大動脈,病況危急。所幸透過參與臨床試驗,使用免疫合併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至今病情穩定已邁入抗癌第5個年頭。孫老師因健康狀況恢復良好,從被照顧者回到照顧者的角色,重返正常生活更有餘力照顧年邁母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