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列前三大最低存活率癌症! 政府、醫界攜手共推2030健康台灣 再創胃癌治療新格局

2025-02-19 15:17

? 人氣

(左起)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的齊秀惠秘書長、吳卉汝理事長及陳仁熙理事長、沈延盛理事長連同台灣癌症基金會張文震執行長、蔡麗娟副執行長齊聚「胃來可期」衛教記者會,共同推動胃癌篩檢與精準醫療,盼為病友爭取更多治療選擇與更長遠的生存希望。

(左起)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的齊秀惠秘書長、吳卉汝理事長及陳仁熙理事長、沈延盛理事長連同台灣癌症基金會張文震執行長、蔡麗娟副執行長齊聚「胃來可期」衛教記者會,共同推動胃癌篩檢與精準醫療,盼為病友爭取更多治療選擇與更長遠的生存希望。

過年飲食過量 胃部不適感暴走 醫警:輕忽症狀恐釀胃癌

每逢年節過後,診所醫院腸胃科門診總是人滿為患,因腸胃症狀而就醫的病患明顯較平日增加許多。團聚享受大餐美食,高油高鈉菜餚、反覆加熱的美食都可能加重腸胃負擔,胃脹氣、胃痛等情況層出不窮,然而不少人習慣依賴胃藥暫時舒緩不適,卻忽略潛藏的健康危機,導致胃部問題被長期忽視,甚至延誤胃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根據國健署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約4,000多名胃癌病例,其中第二至四期佔比達67.29%,確診時多已晚期,不僅治療選擇受限且影響預後,也是胃癌的五年存活期始終無突破與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胃癌存活率20年來僅提升3%!專家呼籲胃癌治療應跟進國際指引

台灣胃癌醫學會沈延盛理事長指出,根據2018年發表的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CONCORD計畫)指出,過去20年間,台灣胃癌存活率僅提升3%,遠落後於日本與韓國。其主因包括篩檢制度不健全以及藥物選擇限制有密切相關。韓國與日本不僅積極推動早期胃癌篩檢,其藥物核准與治療選項亦更為多元,使得存活期相較台灣更具優勢。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陳仁熙理事長進一步解釋,台灣新診斷胃癌第四期占30-40%,而化學治療仍是主要治療基礎。其中,只有6%的HER2陽性病友能獲得健保給付的抗HER2標靶藥物;另外第四期HER2陰性病友,目前健保僅給付免疫藥物於CPS>5的病友,但仍有多數病友因條件不符,而無法獲得任何核准於一線的標靶藥物治療。因此,針對復發或轉移性胃癌的HER2陰性病友及不符合免疫治療者的主要治療方式仍以化學治療為主。然而,隨著醫學發展進步,全球胃癌治療逐步邁向精準醫療,新型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已逐步改變全球胃癌治療趨勢,國際多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臨床研究顯示,新發展的標靶藥物在胃癌治療中嶄露頭角,不僅成功降低近1/4死亡風險,還顯著延長無疾病惡化期及存活期,為病友帶來嶄新的曙光。

加速新藥審查與強化分級醫療勢在必行 提升醫療可近性是存活率關鍵

在健保給付上,台灣與東亞其他國家相比仍然明顯落後,部分重要的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藥物未能納入健保,使得病友存活期受限於財務能力。陳仁熙理事長也提到,臨床試驗證實有效的藥物在台灣的核准時間平均需等待三年之久,對於許多晚期病友而言,無疑是生存的關鍵期。除了治療選項的更新,醫療資源的可近性也是影響存活率的關鍵因素。偏鄉與資源較少的地區,胃癌病友往往無法及時接受完整治療,政府應強化分級醫療體系,並擴大治療資源的公平性,確保每位病友都能獲得最佳照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