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因地理環境及時空發展的匯流,帶來各種多元文化風貌,而「閩南文化」因為擁有最大的人口基數,許多習俗傳統已逐漸成為大眾生活中的習慣;為了讓世人對閩南文化有更深的瞭解,桃園透過辦理閩南文化節,推廣閩南技藝及特色,打造在地文化品牌。
舉辦迄今邁入第12年的「桃園閩南文化節」,將於6月10日至7月2日熱鬧展開!參加活動前,先跟著在台馬來西亞YouTuber Soya,以及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系主任林茂賢教授,帶我們科普閩南文化不為人知的內涵吧!
「2023桃園閩南文化節」將由「藝閣vs踩街」打頭陣,於桃園八德區八塊厝民俗藝術村及大湳街區,由社區、學校、宮廟組成的藝閣隊伍進行踩街競技。炫彩奪目的配色、車體設計及精緻的展演機關,滿載製作者的巧思,林教授表示,藝閣文化不僅為廟會增添歡騰氣氛,更是一種行動工藝展!踩街結束後,藝閣車將在八塊厝民俗藝術村展示至6月17日,別忘把握時機近距離朝聖閩南工藝之美!

而我們熟悉的「辦桌」,不光是一種傳統飲食方式,更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精髓。「入厝」對閩南人而言是極為重要的日子,為祈求在新環境平安順利,會於入厝日辦桌宴請街坊親友。今年總舖師辦桌活動便以「入新厝」為題,邀集各地總舖師現場烹調桃園在地及台灣各區入厝料理,創意詮釋傳統文化。而早年鄰里間感情緊密,充滿人情味的原因,也與辦桌息息相關!林教授提到,過去總舖師只負責料理,桌椅、餐具及菜餚的端送都是由左鄰右舍一同出力。

農曆年節總能見到的龍獅技藝,也是閩南文化的重要民俗活動,不同地區的龍獅往往反映當地獨有的文化特色及表演技巧。林教授舉例分享,龍獅於華人社會雖都有「祥瑞」的意思,但台灣和馬來西亞的舞獅便有所差異,前者融入武術表演,後者則擅於跳樁。首次於桃園閩南文化節辦理的「桃園國際龍獅邀請賽」,也是國境開放後首場大型龍獅競技活動,將匯集各國優秀舞龍舞獅隊伍齊聚桃園陽光劇場切磋交流!將透過「夜光龍」、「南獅跳樁」等項目,考驗各國隊伍間的默契及演出絕技。

自2019年的「鬥陣I」、2022年的「鬥陣II」,以桃園重要信仰與民間傳奇為創作主軸,由各方藝陣團隊共同匯演的自製大戲-「鬥陣」系列展演,已然是桃園閩南文化節的一大亮點,今年的「鬥陣III」邀請桃園景福宮、大溪民俗技藝協進會、國立體育大學、五洲桃興閣掌中劇團、桃聯廣澤會館及特色藝陣團隊,融合傳統、創新、數位科技跨界登場,為整體活動帶來壓軸亮點,更讓傳統民俗技藝以嶄新魅力傳承永續。

除了前述體驗活動,2023桃園閩南文化節特別納入學術研討,讓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更為扎實。適逢桃園邁入大航海時代380周年,於今年首次舉辦「桃園閩南文化發展論壇」,邀請逾30位跨世代、跨領域專家及學者,針對閩南工藝、表演藝術、語言推廣、信仰節慶、飲食起居等面向進行深入探討,重新建構當代閩南文化的處境,並相互碰撞出文化拓展的新見解,藉此讓民眾以更深的視角瞭解閩南文化的豐厚內涵。

2023桃園閩南文化節延續歷年活動亮點,結合在地視野與國際交流,引領閩南文化的推廣及永續進入新高度。想對貼近日常生活的民俗文化有更深的認識,那就和親友厝邊一同親臨桃園,參與一年一度的閩南盛會吧!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