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的使命感,一起打開礦工們的黑暗榮耀

2023-04-12 17:19

? 人氣

猴硐礦工文史館的志工隊們,由左至右依序為:毛振飛、周朝財、許進益、李依倪、周朝南、陳雪娥及周綺玲。(攝影:吳宙棋)

猴硐礦工文史館的志工隊們,由左至右依序為:毛振飛、周朝財、許進益、李依倪、周朝南、陳雪娥及周綺玲。(攝影:吳宙棋)

台語俗諺裡有句話:猴硐風丶九份雨丶三貂嶺欸路、十分寮欸女人,不好惹。如若來到猴硐,就會知道這句話還不夠完整,因為這裡的末代礦工也不好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距離猴硐火車站10分鐘路程,有一座猴硐礦工文史館,在網路上評價高達4.6分,被盛讚為「活的博物館」。

在這裡,沒有精雕細琢的裝潢跟展板,而是琳瑯滿目的器物、文件,配上七、八十歲老礦工們奮力跟生命賽跑的熱情解說,彷彿要在世人遺忘這段記憶前盡力地講述下去。遊客來造訪,不僅不收門票,老礦工們還會自掏腰包買便當、紀念品送給遊客。

2000年,台灣最後一個礦坑停止開採。為了保存這段台灣早期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煤礦發展史,以周朝南為首的礦工們,不知道上街頭陳情、抗爭了幾回,往往換得承諾跳票。2019年8月,十多位老礦工們不再等待,索性用老人年金,每人每個月出3,500元,集資整理這座文史館,總經費不到50萬。

說是文史館,實則是老礦工們以前每天進出礦坑前都要報到的充電室、更衣室。礦工們向礦場承租,目前主要包含三個展間,還能實際走進一小段礦坑,裡面的故事小至個人、大到國家經濟,每一頁都是生命換來的史料,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礦坑這個地方到處都有標語,因為太危險了!」朝生夕死對八十歲的周朝南來說,不是成語,而是曾經的日常。每個星期都在面對工傷意外,還曾有好幾次礦坑崩塌,幾分鐘前還一起在坑道外猛抽煙的朋友瞬間走了,手心卻還溫溫熱熱。

這就如展板上所言,礦工這份工作是生命與死亡相連,要克服這樣的恐懼,老礦工說要樂天、知命。圖為周朝南正在為訪客導覽解說。(攝影:吳宙棋)
這就如展板上所言,礦工這份工作是生命與死亡相連,要克服這樣的恐懼,老礦工說要樂天、知命。圖為周朝南正在為訪客導覽解說。(攝影:吳宙棋)

小時候,周朝南書讀得很好,無奈現實考驗,讓他不得不和投身和父母親一樣的職業。「我想要報復命運。」他悠悠地回憶著,因為有矽肺症,說話不能太急。年輕時,偶然從朋友那裡得到一台二手相機,開啓了他記錄礦工生活的一切。

彼時,一捲底片36張就要花兩天工資(更是生命),他謹慎、小心又竭盡所能地拍下礦坑全貌,任何跟礦工有關的,舉凡制服、礦工帽、探照燈、工具、礦場地圖,細到薪資單、就診單都收集,也常常被老婆罵,「到底收集這些垃圾做什麼?」

這些世界級的珍貴史料,曾有日本專家一看如獲至寶,想出1千萬全數買下,但被周朝南當場回絕,「那是一個使命、責任、義務啊!」

去年,黃金博物館的本山五坑修復,就是借重這群末代礦工才能完成;去年著名礦工畫家洪瑞麟在國美館、北美館的展覽,諸多關於礦場情景的大型油畫與礦工日記速寫,也都要靠他們翻譯畫作,人們才得以理解在簡潔、誇張的線條背後,是一個侷限不安、備感壓迫的地底勞動世界。

幸好,老礦工們並不孤單。在成立文史館前,一次台日煤礦交流論壇上,周朝南結識當時正在就讀雲科大文資所的李依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