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說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後」 用想像力身歷奇境

北美館兒藝中心推出第二波教育計畫「跟你說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後」,在敘事中編織世界。(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於 3月 4日(六)起,推出第二波教育計畫「跟你說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後」。本次教育計畫延續「故事/敘事」為基礎,策劃並邀請余政達、李文政、何孟娟、張碩尹、張嘉穎、劉玗、鄭然斗7位藝術家展出,讓大小朋友透過繪畫、裝置、影像、劇場等各類藝術形式,編輯、導入個人經驗,建立獨特的內在時空,在敘事中編織世界與彼此的形象。

隨著3C、網路和社群媒體的發展,我們對於「真實/現實」的觀看方式和觀點的養成也發生變化,著重情境互動的時代,意味著「新型態敘事形式」的來臨。本次教育計畫嘗試回應當今現象,歡迎觀眾以不一樣的視角發掘故事觀看的面向。

想像力可以解放定義、尋找敘事的各種發展,「說故事」不再只是單向描述既定的事實,它甚至映射未發生的各種可能。何孟娟《白雪公主》系列扮裝影像,如同刻意營造的劇幕場景,藝術家透過自扮角色和擬像,邀請觀眾與她化身為童話般的理想主角,身處故事其中,觀察周邊看似「配角」又似「分身」的人物,透過角色彼此的矛盾張力,試圖表現女性在社會期待、自我審視等價值觀中,各種樣貌、焦慮及他人賦予的刻板印象。

榴槤大亨暨知名網紅FAMEME(法咪咪)與Me-Dia(咪滴仔)在影片中搖擺哼唱。(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榴槤大亨暨知名網紅FAMEME(法咪咪)與Me-Dia(咪滴仔)在影片中搖擺哼唱。(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余政達《咪滴仔》從當今網路社群現象為切入點,藝術家挪用娛樂產業中的形象元素,化身為虛構的榴槤大亨暨知名網紅FAMEME(法咪咪),藉由其創造的Me-Dia(咪滴仔)角色,邀請大小朋友隨其迷因,跟隨影片節奏搖擺哼唱,或與其雕像合影留念,以幽默的互動形式探討媒體發展及所帶來的使用行為演變。

故事如何吸引觀眾沉浸,除了人物、劇情的設定具獨特性,更包含背景的環境及文化意象引人入勝。劉玗《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試圖解構許多民族起源的傳說「大洪水」,藝術家結合影像、口白吟唱、雕塑建構神話場景,漫延敘事中的集體記憶與意識流動,並投射各式圖騰於泥偶雕塑之間,試探講述人類共同起源的敘事結構與變動狀態,提供思考當代世界觀的想像路徑。

鄭然斗關注現實與夢想的殊異,攝影系列作品《奇幻樂園》試圖重現兒童腦海中的情境。藝術家安排繪畫題目邀請孩童進行發想,蒐集他們的成果作為編導式攝影稿本,由設計師按圖製作服飾、高中生扮演角色與擺拍,還原小朋友一幅幅隨興捻來的奇想場景,並將兩者同時呈現,邀請觀眾徘徊畫作和實景影像間,觀察、辯證數位生活下的虛實面相。

藝術家運用數位動畫製作的《聲波探勘隊》,選擇「發動聲波」或是「丟送食物」在遊戲中與對方互動。(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藝術家運用數位動畫製作的《聲波探勘隊》,選擇「發動聲波」或是「丟送食物」在遊戲中與對方互動。(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本次教育計畫中由李文政現地製作《聲波探勘隊》,藝術家運用數位動畫,重構、創造許多臺灣在地特有的庶民視覺圖像,呈現虛實相映的數位世界,觀眾可以透過電玩遊戲的方式,進行一場荒野星球的探險故事。在尋找夥伴的過程中,遇見奇特的外星生物,觀眾可以選擇「發動聲波」或是「丟送食物」與對方互動,體驗遊戲腳本多種發展的可能,並進一步思考人與生物、環境共融相處的方式。

張嘉穎卡漫式超寫實風格呈現包含北美館典藏品《貓貓谷的躲藏》等3幅繪畫。(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張嘉穎卡漫式超寫實風格呈現包含北美館典藏品《貓貓谷的躲藏》等3幅繪畫。(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場亦延續首波計畫「雲朵不見了」,張嘉穎以童話、夢境為畫本,卡漫式超寫實風格呈現包含本館典藏品《貓貓谷的躲藏》等3幅繪畫。畫中的每位角色都有雙大眼睛,當與他們目光相會或視線游移時,看似獨立個體的人物則會因為觀者各自的想像而譜出不同的情節,觀眾亦可於現場掃描QRcode進行「眼睛放大術」,與畫中的人物互動或合影;裝置作品《謎.幻.鏡》,將萬花筒機械裝置放於無限折射的鏡房之中,邀請大家走進幻境般的繽紛視覺,如同沉浸在無止境的敘事發展裡。

此外,張碩尹以神話「巴蛇」為主題的互動式劇場《她吞噬大象,之後成為了一座山丘》,另新增有關該神話再詮釋之錄像作品《碧浪公主》── 以洞穴作為神話、母體的最初隱喻,透過傳統民謠引領海島民族的共同記憶與歷史。劇場空間設有感應式裝置,捕捉在場者的位置,觸發後將變換舞台的聲景及光線投射,觀眾意識到自己的選擇與行動可以改變作品敘事的發展,故事結局由其自行決定。

本次教育計畫另規劃體驗創作的親子學習區,展期間舉辦多場定時導覽、團體導覽外,每月雙週六陸續推出數場故事日活動。相關資訊與報名辦法請關注北美館兒藝中心官網或北美館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