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片風機葉片即將誕生 台灣國產化之路「倒吃甘蔗、越吃越甜」(上)

2021-08-20 18:03

? 人氣

離岸風電產業設下國產化目標 。(圖/shutterstock)

離岸風電產業設下國產化目標 。(圖/shutterstock)

臺灣能源轉型穩居四小龍之冠  穩定向前

根據全球數據統計網站Our World in Data的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再生能源發電量發電比率持續領先香港、新加坡及南韓,穩居四小龍之冠。蔡英文總統更在今年初宣布,綠電的備轉容量率從2016年的1.64%穩定提升,目前已能保持在10%以上,台灣儼然已經邁入綠電穩定供應的時代。最近國產供應鏈也傳出捷報,首座國產風機機艙正式投入生產;而另一家位在台中港離岸風電專區負責生產風電重要零件的台廠,在疫情衝擊研發進度的情況下,仍有望在下半年順利產製台灣第一支離岸風機葉片。台灣綠能產業版圖漸趨完整,可望讓台灣再擴大領先優勢,奠定亞太綠能中心的地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香港、新加坡、南韓、台灣歷年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香港、新加坡、南韓、台灣歷年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轉型成功幕後  難能可貴的是對國產化的堅持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進程快速,然難能可貴的是在實現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政府並沒有為了達到政策目標而短視近利。提倡能源轉型的初期,不僅是普通民眾,就連許多專家都不看好,認為台灣缺乏技術、產業,最後很可能必須捧著銀子向外商採購,硬砸出政績。然而五年過去,政府對國產化鍥而不捨地追求,著實令人嘆服。論及風電的開發,國內剛開始確實沒有相應的技術與供應量能,很大的程度上須仰賴國外技術營運團隊。當時經濟部為讓技術能夠落地留在台灣,決定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大家「先把頭洗下去」,然後再逐年增加產業內國產機具的使用項目數量。從前置期(2021-2022)的10項、第一階段(2023)的17項,再到第二階段(2024-2025)的27項,機具種類涵蓋塔架、基礎設施、船舶製造、海纜、風機關鍵零組件、海事工程及葉片,逐漸讓台灣廠商不再是扮演陪襯的角色,依據經濟部的預估,累計到2025年,風電產業鏈產值將達6千多億,加上服務業及後續運維20年,預計可創造上兆GDP。                                                                                                 

代工毛利低  台灣經濟一度走向死胡同

我國過去仰賴低利的產業代工,雖然這讓台灣不致缺席全球科技產品的供應鏈,然利潤微薄,主要獲利都流入品牌商本身。以代工一隻蘋果手機來看,台廠從零件生產到組裝負責大部分的工程,但最終獲得的毛利卻僅約為5%,代工筆電甚至只有2%,其餘的毛利都到了蘋果、戴爾、惠普等國際大廠,曾讓台灣產業一度蒙上「毛三到四、坐二望一」的陰霾,想翻身卻又不知從何處著手,有如走向死胡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