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認知差距,生物藥不藥,資訊充足做決定

2021-05-17 09:10

? 人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網站)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網站)

在台灣,大部份的病友對於醫師的決定及建議總是抱持一定程度的信任,相信醫師能本於專業做出妥善的醫療處置。根據國內統計調查顯示,73%的民眾肯定在用藥時,醫師會詳細解說藥品的資訊。然而,面對新藥新科技越來越創新,也日益複雜,龐大的資訊量讓病友們往往會陷入抉擇困難,尤其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而言更是如此。原因很簡單,因為自體免疫疾病成因與對應療法都「有夠複雜」,儘管醫師可能已經說明過了,我們都還是不一定能清楚理解且做出選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前有項針對醫病共享決策調查數據便突顯上述現象[1]。儘管73%的民眾在用藥時,肯定醫師對於使用的藥品有詳細的解說,仍有近三成的民眾認為還需要加強對藥品的解說。進一步再看,64%的民眾不清楚何謂生物製劑與生物相似性藥品,也有高達93%的民眾期待醫師可以針對生物製劑與生物相似性藥品做出更詳細的解釋;同時,此調查亦指出,超過九成五以上的社會大眾認為醫病共享決策有助於改善醫病關係、增進彼此信賴。這可以視為廣大民眾對醫療革新再進化的強烈期待。

說到醫療資訊的複雜性,是近幾年常被提及的議題;舉例而言,譬如原廠生物製劑及生物相似性藥物的比較。原廠生物製劑是以活體細胞所研發、製造出來的,研發過程不僅費時費力,而且製作過程也具高度困難與複雜性,目前已廣泛地應用在自體免疫疾病治療或其他標靶藥物上;而生物相似藥則是參考原廠生物製劑的數據,進一步仿製生產出療效相似的藥品,目前國際間已有藥廠試著開發生物相似性藥物。由於在開發過程中,研發的參數和品質控管的影響層面非常多。對於病友來說,就會比較難理解兩者之間的差別。

看到這裡,如果上述說明讓你感到複雜艱澀,那麼你不難發現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友有多為難。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方式與作用機轉不僅種類繁多且日新月異,治療選擇就包括從照光、外用藥、口服藥到生物製劑等各種治療方法。尤其諸如生物相似性藥物、免疫療法藥物等最新醫療資訊排山倒海而來,面臨龐大的資訊量與對專業醫學知識的需求,病友及病友家屬往往必須付出高昂的學習成本,才能消化與理解專業度高的各種醫學治療訊息,一旦認知稍有落差,就可能成為醫療紛爭的潛在因子。

筆者認為,致力於縮減認知落差,消除醫病資訊不對等,是國家醫療政策中相當重要的議題。因此,越是創新、複雜的治療方式,尤其新藥、新科技,應優先導入醫病共享決策機制。

「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一詞最早是1982年美國以病人為中心照護的共同福祉計畫中所提出。透過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由醫師提出各種不同治療方式之實證資料,透過容易理解、易懂的說明方式,結合病人的價值觀及個人需求,彼此相互討論以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