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食評論家們怎麼看米其林?《VERSE》挑戰美食評鑑既定印象

2021-03-24 16:58

? 人氣

愈來愈多餐飲評鑑崛起 米其林權威光環不再

米其林的評鑑標準和評鑑模式,近年不管在歐洲還是亞洲都飽受爭議。除了法式評鑑標準走出法國之後明顯的偏見,評鑑時間不透明也讓很多餐廳和主廚飽受折磨;受到最多質疑的就是秘密客給分等同黑箱作業,可能帶有評審個人偏好,而且,18個月以上的複查時間太長,讓被動的餐廳只能等待遙遙無期的平反。也有不少餐飲界的專家擔憂,廚師一昧的「追星」,反而忽略消費者的用餐體驗,也忽略了廚藝的創造性與在地性。事實上,米其林評鑑早已面臨威脅,有「美食界奧斯卡」封號的「世界50最佳餐廳」評鑑為例,光是「亞洲50最佳餐廳」評審團陣容,就由超過300位在亞洲餐飲界具影響力的有力人士組成,高琹雯比較,「相較於米其林的神秘訪查系統,世界50最佳餐廳採公開透明的評鑑機制,更受到美食界與消費者青睞,成為近幾年備受矚目的國際性餐飲獎項指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文化評論的角度來看,米其林傳承自百年前的評鑑精神和制度,的確受到現代性的巨大挑戰。英國劍橋社會人類學博士、這兩年主持公視節目「我在菜市場的一天」而收到矚目的李明璁點出關鍵,「21世紀網路普及化,人人都能透過數位裝置,蒐集到各種餐廳情報,或利用Google評論功能,讓評鑑變得無所不在;換句話說,大家不再依賴這本指南書,米其林勢必面臨尷尬的困境。」

李明璁以他長期深入市井的經驗,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米其林最初的動機,是希望提供一本指南,推薦全球優質餐廳讀者,但如今大家利用網路科技,也能以民主、有效率的方式評鑑,兩者看似對立,我反而認為現代的評論方式,與米其林的初衷很接近,甚至說拯救了米其林的原始精神也不為過。」換句話說,在網路時代,擁有秘密客評鑑能力的,是網路上的眾多消費者,而不再是無名無姓也無法與之對話的秘密客。

無論如何,當帶有法式精緻料理精神的米其林進入台灣,反而給我們更多反思空間,名廚江振誠曾說過,「台灣新生代主廚要更聚焦在文化、對食材的了解,以及對季節的掌握,才能調味出屬於自己的味道。」對消費者而言,又何嘗不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