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對話 原民創作突出現代性與前瞻性 2020 Pulima藝術獎成果豐碩

2020-11-26 16:33

? 人氣

林源祥Ansyang Makakazuwan《Karawakan-鋤穢•譜新》–身體力行,才能真正讓傳統延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林源祥《Karawakan-鋤穢•譜新》。(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林源祥《Karawakan-鋤穢•譜新》。(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林源祥Ansyang Makakazuwan是來自台東卑南族的職業舞者,目前除了在TAI身體劇場擔任舞者以外,也在新北市樹林高中原住民專班擔任樂舞指導。這次入選的作品結構就是以音樂創作加上舞蹈和肢體節奏。或許是因為擔任教育工作,林源祥Ansyang Makakazuwan發現由於現代科技力量的強大,許多人以為傳統藝術文化可以用科技輕易地學會,但其實是一種虛擬的擁有,不是真正的學會。林源祥Ansyang Makakazuwan將這個觀點,藉由《Karawakan-鋤穢•譜新》的作品表達出來,他利用部落傳統的歌舞改編,並且加入許多生活器具,以及代表現代科技的鍵盤,在音樂與舞蹈肢體動作之間轉換,再配合傳統婦女幫團收割時唱和的歌謠口號,將勞動身體與生活文化結合起來,將傳統與現代串聯起來,形成一種連結與對話。林源祥Ansyang Makakazuwan相信:「只有身體力行,才能真正擁有和傳承傳統文化,只依賴科技,那只是虛擬的擁有。」

邱瑋耀Dahu《padan-找尋布農族當代肢體現象》–世代交替也不能改變流著母體文化的血液

 

邱瑋耀《padan-找尋布農族當代肢體現象》。(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邱瑋耀《padan-找尋布農族當代肢體現象》。(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邱瑋耀Dahu是來自台東延平鄉的布農族青年,也是一名專業的舞蹈表演者,在傳統部落長大的他,來到都市之後,面臨了傳統與現代的價值體系衝突,也面對其他族群文化的刺激與競爭,這次的創作就是他深思沉澱之後的創作,期待能引發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當代化與應用的反思。

邱瑋耀Dahu以布農族祭祀性植物padan (芒草)做為創作發想,藉祭儀中不斷搖動芒草的肢體語彙,實踐出當代與傳統之間的身體現象,而這種肢體擺動,就像芒草一樣,也象徵著一條指引回家的路。他在表演中,將自己全身塗滿黑色,因為黑色是布農族男性的代表色,象徵無論怎樣的世代交替,或是不同文化的影響,都無法抹去他流著母體文化的血液。然而傳統是無法復刻或是重製的,只能追尋,所以如何傳承傳統文化,並且將之當代化並應用,是他的一個重要課題。

邱瑋耀Dahu今年參與了阿美族的當代劇場的規劃,這次得獎後,他希望明年能推動布農族的當代劇場,繼續為傳統文化藝術的當代化盡一分力。

有「創作怪獸」之稱的原住民表演藝術創作工作者陳彥斌,這次也擔任藝術獎的評審,他以原住民表演創作前輩的身分來看這次的比賽,他覺得最珍貴的是:「這次參賽者都以原住民和創作者的雙重身分在創作,是以『參與者』而非『他者』的身分來看待問題,創作經常會反映議題,雖然議題很多都是過去前輩們已經反映過的,創作者可以先去參考前輩的表現方式,再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讀創作。」他也建議創作者應該全方位去了解各種表演形式、最新科技甚至新媒體,才能夠因應未來的創作趨勢與時俱進。

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評審陳彥斌。(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評審陳彥斌。(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最後,陳彥斌認為:「 Pulima藝術獎最大的特色,是創作者積極地用藝術創作來探索社會議題,這是其他藝術節所不曾具有的。希望Pulima藝術獎不只要一直辦下去,更應該有專人去記錄這個過程,書寫每一次的變化,累績所有的能量,這才是最珍貴的地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