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財政部貨物稅回應!財政部別再強詞奪理

2020-07-24 23:44

? 人氣

財政部針對貨物稅存廢問題回應,卻再度反映官方強詞奪理的思維。(圖/擷取自財政部官方粉絲團)

財政部針對貨物稅存廢問題回應,卻再度反映官方強詞奪理的思維。(圖/擷取自財政部官方粉絲團)

針對沸沸揚揚的「貨物稅存廢」問題,財政部再次作出了官方回應,於官方臉書粉絲團中,以簡單輕鬆的圖片文字,駁回取消貨物稅的質疑。但如果你有看過我們針對貨物稅問題的討論的話,就可以知道此次財政部的回應,就如同我們一再表示的:「強詞奪理」,應該是對財政部回應最好的形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於貨物稅的存廢問題,我們一直持續深入關心,除了以文章分析以外,更拍攝了影片,訪問了最有感的民眾、第一線的機車業者、政大財政系教授、立法委員等,期望能以更公正客觀的多方立場,讓大家了解到此既沒有正當性、也不合時宜的法規,早已沒有存在的立場。但這次財政部又作何回應呢?先整理給大家了解:

  1. 因為機車是移動污染源,所以購買者需要負擔貨物稅。
  2. 目前中古機車汰舊換新可減徵貨物稅4000元,以目前50c.c.~125c.c.車款平均每輛貨物稅約6649元而論,減稅比例達6成,已經釋出減稅利益71億元,有效減輕民眾購車負擔。且原先訂於2021年1月7日結束的汰舊換新減徵優惠,也預告修法將再延長實施5年。
  3. 國外機車售價比台灣便宜,為機車業者自行衡酌市場供需而定,非貨物稅造成。
  4. 貨物稅收入的10%須依法納入中央統籌分配款項,若取消會造成地方政府稅收減少,影響施政。

如果有看過我們之前的分析,就知道這上述四點完全都站不住腳,就讓我們針對財政部的回應,再來做一個符合公平正義與正當邏輯的媒體回應!

回應1:

因為機車是移動污染源所以需要負擔貨物稅,但貨物稅可是涵蓋七大項,包含橡膠輪胎、水泥、飲料品、平板玻璃、油氣類、電器類及車輛類,所以這七大項都是因為污染才課徵貨物稅?如果不是,那為何獨有車輛類需要因為「污染」才被課徵貨物稅?那除了這七大項貨物以外,市面上其他貨物都不會產生污染了嗎?就算姑且同意此污染抑止說法,根據先前政治大學財政系陳國樑教授的訪談中就已明確表示,針對「污染」以「課稅」方式抑止早已逐漸不被全球先進國家所採納,而是期望要針對污染的產業通盤考量,如碳排放權買賣等,或是已經開徵的「空污費」會是更佳解方(沒錯,在你我負擔的油價中,環保署就已經徵收空氣污染防制費),不然針對機車污染課稅,為何是當前的17%?每一款車就算相同排氣量,也會有不同的排放表現,就算相同排放表現,也會因不同騎乘狀況而有所差異。齊頭式的課稅?絕對沒有任何的正當性。

若再佐以環保署發布的資料,台灣境內PM2.5來源分析,移動污染源比例佔了30~37%,機車僅有4.9~5.5%,其他如餐飲業高達10.8~12.2%,道路揚塵也有9.0~9.9%,機車相對少上許多,雖然並非要合理化機車的污染,但為何僅針對機車課稅?都是需要財政部更合理的解釋才對。

回應2:

現已針對汰舊換新機車減徵貨物稅,未來更將延長五年,所以意思是第一點回應所說的因為機車是污染源,所以要課貨物稅的論述,卻不復存在了?就算要讓民眾從較污染的舊款機車更換較環保的新型機車,移動污染的邏輯仍在,但為何就可以減徵?甚至還要把此邏輯延續往後五年?既然都可以延長如此久,那此稅制的存在意義又為何呢?

回應3:

在當前資訊透明的狀況下,國內外物品售價的透明化,業者何以還有灌水操作的空間?台灣消費稅制的透明,無論是進口的關稅,國產的貨物稅、營業稅等都已是公開的訊息,若業者真如財政部所述自行操作衡酌,也絕對可以回歸市場機制來加以制衡,全把問題推給機車業者,似乎也不是太適宜的回應。

回應4:

這一點其實財政部說得保守,但若要追根究底,更完整的論述應該是「連帶效應」。地方稅收的減少,其實代表的中央與地方針對財政稅收所衍生出的彼此角力,為減少無端的麻煩,財政部才決定簡單回應:「影響施政」。但其實「連帶效應」不僅於此,若針對機車的貨物稅加以調整,更需擴及至所有七大項貨物所屬的貨物稅同步修正,牽涉範圍之大,可以想見,財政部應為避免如此勞師動眾,才會如此簡單回應。

我們了解,牽一髮動全身的修改稅制動作,絕對是浩大工程,但針對早已不合時宜、沒有課稅正當性的不良稅制,如何都應該是要納入改革的議程內。財政部不斷推拖、將不合理合理化,並非應該有的態度,也並非符合民眾期待、學界期盼的施政態度,更與行政院長先前允諾的修改貨物稅、逐年降低的改革腳步不同調,更是讓人感到失望。

如果對於貨物稅議題想要更多了解,可參考:

貨物稅【文章分析】
真環保還是找理由?財政部請認真正視貨物稅改革問題!

貨物稅【影片解說】
財政部不肯跟「貨物稅」說掰掰?舊換新減徵貨物稅就夠了嗎?關鍵分析就在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