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燁專欄:拜登是當代羅斯福?

美國新任總統執政百日都會被拿來與羅斯福總統任期的百日進行比較。拜登也是如此。(AP)

美國政治的一個反覆出現的論調是,對新任總統執政後100天內的政績進行回顧,並將其與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FDR)總統任期的100天進行比較。最近,又有媒體拿拜登(Joe Biden)與羅斯福進行比較。

與羅斯福在蕭條背景下上台相似的是,拜登繼承的美國也處於經濟和社會的危機之中,他面臨著帶領美國走出疫情、恢復經濟、緩和種族矛盾、重建民主信心的多重挑戰。可以說拜登的第一個一百天的成果還是不錯的。

個人形象和風格上,羅斯福雖然行動不便,但他可以通過每週一次的爐邊談話讓只能聽廣播的美國人感受到他演講的魅力。在去年競選時,川普(Donald Trump)常常嘲笑拜登是「瞌睡喬」(Sleepy Joe)。  這種看似無聊的個性和風格現在看來可能是拜登總統任期的一項優勢:他不太會像歐巴馬(Barack Obama)那像鋒芒畢露,也就不太容易激起對手的反感。

美國人民遇到危機就會傾向大政府

如果說拜登與羅斯福有不同,應該是他們所處時代的美國的國際地位的不同。羅斯福上台時,美國還沒有成為真正的世界霸主,雖有經濟實力,但政治和軍事上仍然沒有深入捲入世界政治。拜登的美國不僅面臨著國內的挑戰,還要應付來自中國的外部挑戰。如果拜登能執政8年,這8年將是美國能否保住領先地位的關鍵期。這也是與羅斯福的總統任期的一大區別。

拜登與羅斯福都試圖推進「大政府」議程。拜登的1.9兆美元刺激計畫是自疫情開始以來一系列大規模政府開支法案中最新的法案,接下來,拜登政府還將努力通過更加龐大的基礎設施法案。很明顯,拜登和民主黨希望藉疫情後修復經濟的機會推進大政府議程,民主黨政客希望看到更多的政府行動:包括全民醫療保健,為所有人提供住房,甚至為所有美國人提供保證的基本收入。但是,公眾能否接受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的政府,是個很大的問號。

歷史表明,當美國面臨著諸如新冠疫情、大蕭條、911、二戰和金融危機等重大問題時,美國人往往會採取「大政府」方式解決問題。在危機結束後,有些「大政府」措施會退出,但另一些大政府舉措會一直存在,包括社會保障,機場的更嚴格的篩查程序以及聯邦對銀行的監管日益嚴格。

在過去的一年中,疫情一直是美國人生活中的主要因素,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接種疫苗,疫情的影響將逐漸減弱。如果經濟和就業狀況顯著改善,那麼實現大政府的時間視窗就會越來越短。而且,民主黨在中期選舉或2024大選後的領先地位可能會消失,給共和黨人機會,再次強調減少政府支出。

拜登兩大挑戰:基建與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28日晚間發表國會聯席演說。(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推出2.3億美元基礎建設計畫被視為推動「大政府」的證據。(美聯社)

被共和黨稱為「大政府」的證據之一是拜登近期推出的2.3億美元基礎設施建設經濟計畫。白宮將這一計畫包裝為「美國就業計畫」,但拜登在向國會和民眾推廣他的經濟計畫時,卻說這一計畫可以幫助美國在中美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增加就業和同中國競爭,這兩個政策目標對於習慣了川普的民粹主義思維的選民來說,非常容易接受。但美國經濟繁榮對中國經濟本身不是壞事,正如中國經濟增長對美國和世界來說是好事一樣。

美國目前面臨經濟復甦的雙重任務:一是美國迫切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政策目標在歐巴馬和川普時期就已被提及。無奈歐巴馬沒有能力動員國會預算來支援他的宏偉夢想;川普雖然在兩次競選中都表示要重建基礎設施,但他也同時支持為富人減稅,這使得財政支出缺少必要的收入項來補充。

另一個是戰略上更加迫切的與中國競爭。眼看中國在多個科技和經濟領域已經處於前沿地位,許多經濟學者已經呼籲美國政府像上世紀投入核武器、太空科學、網際網路那樣對21世紀的美國科技進行大規模政府投資。拜登的計畫中也包括科技研發投資。

唯一在羅斯福總統任內出生的總統

參議院共和黨領袖、肯塔基州聯邦參議員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美聯社)
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諾已表示,共和黨堅決反對拜登打著基礎建設名義大幅加稅。(美聯社)

總體來說,拜登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實現這一跨度長達至少八年的計畫面臨太多不確定。共和黨方面,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諾(Mitch McConnell)已經表示,如果拜登的計畫是打著基礎設施建設名義來大幅加稅,那麼共和黨會堅決反對。這也是拜登與羅斯福相比所面臨的國內局勢的不利之處:羅斯福總統任期先後經歷了經濟大蕭條和二戰,共同的敵人很明確。拜登雖然面臨疫情,但他從川普手中繼承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分裂的美國社會,因此也更難得到國會和民間的多數支持。雖然與中國處於大國競爭,但畢竟不是熱戰,沒有急迫的抵禦外敵的需求,因此更難團結國內民眾。

如果說兩人有聯繫,那麼可能是,拜登是唯一一位在羅斯福擔任總統期間出生的總統。

*作者為哈佛大學碩士,曾在馬來西亞從事東南亞政治諮詢、在香港擔任政治記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倩燁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