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945年4月7日:「大艦巨砲主義」末路,大和艦開戰2小時便遭擊沉的真相

於吳海軍工廠作最後艤裝的「大和」(1941年9月20日)。(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45年4月7日,這天距離美軍在廣島上空丟下原子彈還有121天,距離昭和天皇在廣播中親自宣讀降書的「玉音放送」則還有129天。雖然大日本帝國的敗相已現,但擁有「世界最大‧最強戰艦」大和號的帝國海軍依舊試圖奮力一搏。直到1945年3月,大和艦被聯合艦隊參謀長草鹿龍之介下命執行「水上特攻」任務,海軍將士這才認識到大勢已去,大和號也在4月7日的坊之岬海戰中戰沉,預示了百日之後帝國敗亡的命運。

針對大和號事蹟持續追蹤二十多年的《每日新聞》記者栗原俊雄指出,大和號在整整76年前的最後任務搭載了3332名水兵出陣,在沖繩與九州之間坊之岬海戰後,卻只有276人倖存生還,有「不沉巨艦」稱號的大和號更從此長眠海底。對於當年動用日本6%年度政府預算(約1億3780萬日圓),身為國家威望代表的這艘巨艦來說,不能不說是迎來了極為悲慘的結局。

不過大和艦建造者所信奉的「大艦巨砲主義」,其實是日俄戰爭時代的產物,也就是海戰的決勝關鍵,在於雙方主力艦以主砲對轟的結果。如果能夠在敵艦射程之外,發射能夠擊中敵艦的砲彈,自然可以立於不敗之地、進而抓住勝機。大和艦全長263公尺、全寬38.9公尺、滿載排水量達6.5萬噸,即使以今天的角度來看,也是可以媲美「遼寧號」等中型航母的巨大存在。若以今天的海上自衛隊來說,即便是準備改裝成準航母的日向級護衛艦(這已是自衛隊噸位最大的護衛艦),滿載排水量也不到2萬噸。大和號配備的9門主砲最大射程42公里、每顆砲彈重達1.5噸,當時沒有任何其他軍艦可以比擬,自然被認為是帝國海軍的必勝武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