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美中軍事、安全、科技爭鋒,華府AI人工智慧大戰略出爐

談到AI戰備與自主武器系統,許多人會聯想到無人機(美聯社)

「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NSCAI)的最終報告提出一套整合型的國家戰略,將改造政府組織、調整國家方向、號召關係最密切的盟邦與夥伴,面對競爭與衝突都由人工智慧加速推動的新年代,展開防衛與競爭。」

──NSCAI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其實應譯為「人工智能」,畢竟「智能」(intelligence)與「智慧」(wisdom)截然有分,而且「人工智能」最讓人擔憂的地方就在於它缺乏「智慧」。AI並不是單一的硬體(殺人於千里之外的無人機)、軟體(擊敗西洋棋或圍棋國手的程式)或技術突破,而是由多種科技的組成的綜合體或「堆疊」(stack),能夠以人模人樣的(human-like)覺察、認知、規劃、學習、溝通與行動來執行特定的任務,關鍵特徵則是「自主性」(autonomy),尤其是自主學習與行動。

借用愛迪生(Thomas Edison)的話來說,AI是「一個涵蓋諸多領域的領域」(a field of fields)。AI需要人才、資料、硬體、演算法、應用與整合,缺一不可。「第一波」的AI技術與運用如圖型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自然語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語音辨識(speech recognition)已發展了數十年。過去10年,統計機器學習(statistical machine learning)──尤其是深度神經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s,DNN)──大行其道,模擬人類認知過程更上層樓,搭配海量資料的快速累積,AI也進入「第二波」的發展高峰。

來自中國的防衛隱憂與競爭壓力

AI發展也帶來防衛的隱憂與競爭的壓力。美國政府在2018年依據當年度的《國防授權法》(NDAA)成立獨立機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NSCAI),由Google前掌門人施密特(Eric Schmidt)、美國國防部前副部長沃克(Robert Work)出任主席與副主席,全面推進攸關國家安全與防衛需求的AI、機器學習與相關科技。3月1日,NSCAI提出一份費時2年、眾所矚目的756頁報告,擘劃美國的AI防衛與競爭的大戰略。

報告中說得很清楚,無論是AI防衛抑或AI競爭,美國的頭號對手都是中國(俄羅斯其次)。這場AI大博弈涵蓋美中軍事競爭、科技戰與貿易戰,其勝負將深刻影響美國是否能維持超級強權地位、繼續主導國際秩序、遏阻中國的擴張野心,因此白宮與五角大廈必須站出來領軍作戰:改變思維、擬定政策、調整組織、挹注資源與經費。

報告指出,中國擁有資源、商業實力、人才、創新體系、組織力與決心,期望在10年內超越美國,成為全球AI霸主。果真如此,美國將在許多層面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脅。尤其是軍事領域,中國人民解放軍近年力推「軍事智能化」或「智能化戰爭」,從一體化指揮系統、無人機蜂群(swarming drones)、水下無人載具、電磁波反制到兵棋推演,試圖藉由獲取AI優勢來抵消美國的傳統軍力優勢。

「數位部隊」與「國家數位後備部隊」

對此,NSCAI報告作者主張五角大廈的核心AI(Core AI)預算應該從目前的每年15億美元增加至80億美元。在2025年之前建立AI戰備(AI-ready),將AI整合進入關鍵職能、現行系統、演習行動與兵棋,強化數位基礎設施、人員數位素養、AI效能作法;同時組建跨部門的「數位部隊」(Digital Corps)與民間的「國家數位後備部隊」(National Reserve Digital Corps,NRDC)。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及安全與新興科技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CSET)去年4月發布一份報告,探討中國軍方「人工智能武器」(AI weapons)創新的現況與前景,建議美國政府必須為美中長期競爭甚至衝突做好準備,具體作法包括:增進對於中國軍事科技發展的情報工作、謹慎處理美軍新戰力的揭露、強化美軍AI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持續對美軍創新計畫進行投資、與盟邦及夥伴合作加強AI自主武器系統的倫理規範。這些作法都值得台灣政府與軍方密切關注。

美國「AI防衛夥伴關係」,台灣有無機會參與?

NSCAI的報告多處提及台灣,主要涉及兩個層面。首先是以中國針對2020年台灣總統選舉大肆散播假訊息,說明AI資訊戰對民主體制與社會的衝擊,並佐證「美中AI競爭也是一場價值的競爭」。其次,美國過度倚賴以台灣台積電(TSMC)為首的亞洲晶片供應鏈(另外包括南韓與新加坡),而台灣又長期遭到中國軍事威脅,因此美國有必要重建自家在半導體業的領導地位與自主態勢,彌補這個戰略弱點。

另一方面,美國儘管是超級強權,AI戰備的網絡性與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仍不可或缺,因此亟需盟邦與夥伴的合作。除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美國等30個成員國)、五眼聯盟(Five Eyes,FVEY,美加英紐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日印澳),五角大廈也從去年開始組建AI防衛夥伴關係」(AI Partnership for Defense,AIPfD體系,12個成員國之中只有3個亞太國家(澳日韓)。

台灣與美國在2015年(日本2019年加入)共同成立「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針對印太區域國家關切的議題合作舉辦訓練計畫,有助於台灣與各國政府建立夥伴關係,進一步拓展台灣國際空間。NSCAI報告特別提到GCTF,視為美國「亞洲夥伴」主導計畫的成功範例。從這個脈絡來看,台灣或許有空間爭取加入AIPfD、納入美國AI防衛/作戰體系。

AI作戰的倫理與道德疑慮

許多人對於AI作戰(AI warfare)、啟動之後不需人類操作的致命自主武器系統(LAWS)抱持倫理與道德疑慮,深恐它們會讓國家機器與武裝組織更容易濫殺平民、擦槍走火、升高衝突;還有人進而主張訂定全球禁用AI武器系統的條約。此外,日益遠端化、遙控化、數位化、自動化的作戰方式,也有可能降低人類對戰爭的恐懼、厭憎與戒心。

對此,NSCAI認為AI自主武器系統只要其授權使用者是人類指揮官或操作員,由人類的判斷來做最終決定,並經過適當的設計與測試,仍然可以符合國際人道法(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IHL)的要求。換言之,AI自主武器系統的功能是「輔助」而非「取代」人類。

再者,如果要推動以國際條約來禁用AI自主武器系統,如何定義、如何查證都將是大問題,前者會讓談判過程曠日廢時,後者會讓條約就算簽定也難以落實。此外,美國等民主國家有國會、反對黨、媒體、公民組織發揮監督作用;但中國與俄羅斯之類的威權、霸權國家,其黑箱決策從國內到國際都不受制衡約束,勢將成為日後「AI軍備管制」談判最困難的癥結。

前述布魯金斯學會與CSET的報告也指出,中國軍方為爭取技術優勢,往往會搶先部署不安全、未經充分測試、可靠性低的武器系統。而且中國積極外銷相關武器系統,對象可能是一些不重視戰爭法(law of war)、威脅美國利益與價值的國家,並導致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s)也能獲取,威脅全球安全。未來美國必須密切關注此一趨勢,並以實際作為降低風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