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雪布尼查大屠殺悲慘歷史 波士尼亞電影《阿依達的救援行動》挑戰今年奧斯卡獎

雪布尼查大屠殺(Srebrenica massacre)(資料照,美聯社)

原訂2月28日舉行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因疫情影響而延至4月25日登場,而日前公布的最佳國際影片(原最佳外語片)入圍短名單中,除了台灣電影《陽光普照》榜上有名,還有描述雪布尼查大屠殺的波士尼亞電影《阿依達的救援行動》,倘若這部片抱回該獎項,對大屠殺事件具有極大意義。

《外交政策》(FP)27日刊登美國戰地記者喬凡尼(Janine di Giovanni)文章指出,《阿依達的救援行動》(Quo Vadis, Aida?)得獎對雪布尼查大屠殺(Srebrenica massacre)的意義,如同1993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得主《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對奧斯威辛(Auschwitz)集中營的影響。

得獎助大眾記住歷史

喬凡尼寫道,《辛德勒的名單》把猶太人經歷的大屠殺悲劇及犯罪,放到公共記憶中,讓世人無法忘記這段慘痛歷史,而《阿依達的救援行動》敘述身為聯合國傳譯的阿依達,為之後要執行屠殺任務的塞爾維亞人口譯,同時要解救自己先生和2個兒子逃過死劫。

波士尼亞境內分成塞爾維亞族的「塞族共和國」(Republika Srpska)、克羅埃西亞族和波士尼亞克族(Bosniaks,穆斯林,早期稱「波士尼亞回族」)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以及布爾奇科特區(Brčko District)3個政治實體,雪布尼查位於塞族共和國東部,當地人口是波士尼亞穆斯林較多。

《阿依達的救援行動》充滿恐懼

由於波士尼亞尋求獨立,導致內部爆發族裔衝突,聯合國1993年把雪布尼查畫為「安全區」,並由維和部隊保護,但塞族軍隊1995年攻進雪布尼查時,只有600名荷蘭士兵駐守,而且荷蘭軍隊為了換回被塞族軍隊綁走的14名士兵,交出庇護的5000名雪布尼查居民,而塞族軍隊挑出其中2000名男性處決。

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2011年執導的《愛在血淚交織時》(In The Land of Blood and Honey)同樣講述波士尼亞內戰,喬凡尼直言,不同於《愛在血淚交織時》的多愁善感,《阿依達的救援行動》充滿恐懼,波士尼亞婦女把兒子打扮成女孩,試圖讓他們不被塞族軍帶走殺害。

求救遭拒最令人心痛

「對我來說,傳譯這個角色最適合敘述整件事」,《阿依達的救援行動》的46歲波士尼亞導演茲巴尼奇(Jasmila Žbanić)告訴喬凡尼,「她(阿依達)比其他波士尼亞人能得到更多資訊,但她仍是波士尼亞人,她身在2個世界,以為身上有聯合國的識別證能享有特殊待遇,結果並不然」。

喬凡尼直言,阿依達竭盡所能要把先生和兒子藏起來的那一幕最令她感傷,「她敲著荷蘭司令官卡雷曼斯(Thom Karremans)的門,哀求他派人介入(塞族軍屠殺波士尼亞人),但他無能為力,當他回報聯合國總部時,被上司打回票,要他姑息塞族軍的行為」。

雪布尼查的母親,雪布尼查大屠殺(美聯社)
雪布尼查的母親,雪布尼查大屠殺(美聯社)

雪布尼查母親是聖人

喬凡尼指出,茲巴尼奇用意之一,就是想教育波士尼亞下一代知道他們所不知,或領導階層不讓他們知道的事,同時紀念雪布尼查大屠殺的倖存者,他們數年來只想找回親人遺骸,而犯下罪行的塞族把死者屍骨藏在不同墓中,因為知道自己犯下的是戰爭罪。

「對我而言,雪布尼查這些女性是聖人」,茲巴尼奇所說的人是組成「雪布尼查母親」(Mothers of Srebrenica)的女性,該團體2007年向荷蘭法院提告聯合國及當時的荷蘭部隊未盡謹慎責任(duty of care),「我們總認為聖人在天上,但這些女性與我們同在地球上,這是關於她們旅程的故事」。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