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專欄:疫情結束後還有經濟危機得面對

美國總統拜登的1.9兆紓困方案引發通膨疑慮。(AP)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鉅額紓困方案有望在國會過關,這刺激了全球股市不斷往上衝,美國道瓊、那斯達克等指數接連挑戰歷史新高。加上各國新冠疫苗陸續開打,全球確診人數的增加也出現緩和趨勢,後疫情時代的漫漫長夜看到曙光。對於新的一年的經濟前景,有人樂觀期待,但也有人提出警告,擔心經濟會逆轉陷入新的危機。

拜登積極推銷他就職前已提出的1.9兆美元(約54.6兆新台幣)疫情紓困與經濟刺激方案,期望國會能趕快順利通過預算。他一方面在白宮會見包括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es Dimon)等企業家,向他們推銷這項鉅額計畫;也在威斯康辛州的居民大會(town hall meeting)上向基層民眾宣傳此方案。

1.9兆元預算將用在防疫、疫苗接種、教育、企業、勞工、家庭等補助與支出上,其中包括一項年收入7.5萬美元以下的個人,以及年收入低於15萬美元的夫妻,將獲得1,400美元紓困金──即使很多家庭沒有被感染也未受疫情衝擊,依然能領到紓困金。有人批評拜登方案的補貼範圍已遠超過抗疫之需,更擔心它對經濟留下的後遺症,最可怕的是讓開始復甦的經濟又陷入通貨膨脹的夢魘。

兩經濟巨頭辯論1.9兆紓困案

兩位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2月上旬為這項1.9兆方案進行空中辯論,一位是美國前財政部長、也是前哈佛大學校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另一位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克魯曼(Paul Krugman)。這是一場由普林斯頓大學本海姆金融中心(Bendheim Center for Finance)舉辦的線上對談,主持人是這個中心的主任、經濟學家布魯納梅爾(Markus Brunnermeier)。

桑默斯是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時代的財政部長,被視為一九九○年代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新自由主義者擁抱自由貿易、全球化,維持穩定的貨幣、外匯政策。克魯曼則是個凱因斯主義者,他相信政府可以用財政手段、公共支出來刺激經濟與創造就業。兩人之前已分別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寫文章批評和力挺拜登的方案。

兩人這場辯論主要有幾個爭點:

桑默斯認為,這個計畫對經濟帶來的實際產出,會因通膨影響而拉低,亦即出現很大的產出缺口(output gap);其次,這個方案的規模已遠超過對疫情紓困所需;更重要的是,這個方案可能引爆通膨危機,屆時聯準會(Fed)為了抑制通膨可能得提高利率,最後又導致經濟衰退。

克魯曼則是以「抗疫如作戰」來定調他為拜登政策的辯護,他說:「當珍珠港遭攻擊時,你不會問『產出缺口有多大』。」克魯曼也為1,400美元紓困金辯護,他稱,這筆紓困金是整個方案中最受歡迎的,也是最有助於整個預算獲得國會通過的。許多人擔心,這種天女散花似的「大撒幣」會引發通澎,但克魯曼說,很多人領到錢不會花掉,而是會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大撤幣會帶來通貨膨脹?

兩人最大歧見在於:到底通貨膨脹會不會發生。

克魯曼認為,通貨膨脹是個「自我實現的預言」,而民眾幾乎不會期望通貨膨脹升高。 他認為,像1960年代發生的嚴重通膨是多年的錯誤決策判斷才造成的。另一方面,桑默斯則提醒,年輕的經濟學家誤以為通貨膨脹不再是問題,這是錯的,還是要小心為上──他指的不是克魯曼,兩人歲數相當。

在兩人辯論前,各界早已開始出現對紓困方案規模是否過大?是否會引發通膨的討論。兩人的這場辯論也沒有終結這個討論。就連拜登政府內部對於通膨問題也有不同聲音。

美國現任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2月11日在一場演講中曾警告經濟有過熱之嫌,但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這位自稱「花很多年在研究通膨、憂心通膨」的經濟學者與經濟決策者則認為,現在有比通膨更嚴重的經濟問題要面對。她不認為通膨是嚴重威脅,而且過去10年通膨率都很低(都低於2%的警戒線)。相對的,失業問題是更嚴重的問題要解決,美國仍有上千萬人失業,二月第二周首度申請失業救濟的人仍高達86萬人。

拜登新政府,財政部部長葉倫(Janet Yellen)(AP)
拜登政府財政部長葉倫認為當前的美國,就業問題比通膨重要。(AP)

鮑爾是川普(Donald Trump)任命的聯準會主席,他的立場並不同於拜登政府中的主流財經官員,拜登的經濟幕僚們多不認為鉅額紓困刺激方案會引發通膨危機。尤其是葉倫,她2014年接任柏南克(Ben Bernanke)擔任聯準會主席,接續執行柏南克的量化寬鬆(QE)政策。而比起鮑爾,葉倫在金融決策圈待更久、影響力更大;鮑爾明年二月任期到期,若他想連任,應該不會違逆拜登的寬鬆經濟政策。

這裡有兩個重要問題要解答:一是為什麼在上個世紀六○、七○年代被視為洪水猛獸的通膨,在二十一世紀以來都沒有造成重大經濟危機?第二個問題是,這個鉅額的振興方案真的有助於創造就業機會嗎?

中國對全球輸出通貨緊縮

1980年代,雷根揮霍的財政政策曾經引發通膨危機,但是當時聯準會主席伏克爾(Paul Volcker)推升到高達20%的利率控制住通膨,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殺死通貨膨脹這條巨龍」。而1980年代以降的主流經濟觀點都是用貨幣政策而非財政政策調控經濟,也就是供給面經濟。

在此同時,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大量向全世界輸出廉價的商品,這讓全球民眾降低了通膨風險。2004年,摩根史坦利的首席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就提出一個理論稱,中國對全世界輸出通貨緊縮。羅奇指出,中國以低匯率對外輸出廉價的商品,打擊了各國產業,也讓美國等國家承受通縮壓力。

羅奇後來雖在中國政府的「說服」下改變了說法,認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總值佔美國GDP比重很少,不會導致通縮。但是從川普的崛起就很清楚說明了,中國廉價商品的確打擊了美國製造業,也讓製造業工人承受低薪、低消費的通縮壓力,這也引發過去4年美國右冀民粹對新自由主義的反撲。

長期以來的量化寬鬆政策並未解決通縮問題,反而是讓金融市場一片榮景,就像過去半年多來,許多國家實體經濟面衰退,但股市飆升,而中國也因此吸引了大量西方游資湧入股市、債市,支撐其企業與政府的財源。相對地,中國政府藉此對華爾街等西方金融中心產生影響力,進而能左右西方政府決策。

北京可能再度擴大全球影響力

如果只是維持柯林頓政府以來的新自由主義路線,並無法改變美國就業問題。一向對全球化抱持批評態度的哈佛大學土耳其裔經濟學者羅德里克(Dani Rodrik)就指出,美國現在需要的是創造好工作,而這需要對勞動市場進行更多規範,他認為拜登把最低工資提高到15美金並不過分。但羅德里克也坦白說,拜登也不見得會去做結構性的改變,也許經濟恢復成長,需要進行系體性改變的壓力也消失了,一切又回到過去的老路子。

如果美國回到新自由主義的老路子,那麼中國也可能再度吸納西方資金,繼續擴大其在全球金融、資本市場的影響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顧爾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