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心理學分析為何「正義嗜血」、「善不死惡不止」

以「一切為國家」為由發動戰爭,往往造成遍地血腥的慘況。(美聯社)

很多小說戲劇裡的角色面臨抉擇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另一個角色告訴他「不要用腦子計算,聽從你的『心』」。對於感性的文藝創作者,或許是抗拒和厭惡理性思考的。

不過在強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的心理學著作《象與騎象人: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中,卻告訴讀者,放縱的心有如狂奔的大象,必須由理智扮演騎象人角色,才不會傷人傷己。

用心理學讓一般人過得更好

海德認為過去的心理學集中研究異常心理者──也就是一般稱為精神病患的人,他認為心理學應該更著墨於一般人的心理狀態,例如人的追求、抗拒、畏懼等,讓大眾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思考模式和思考誤區,讓大家可以過更幸福的人生,這在學術圈被稱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

從生物學和遺傳學等現代科學上,海德發現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會藉由演化或是後天訓練累積出一套快速反應機制(書中稱為自動化處理)。

自動化處理對動物的生存是很重要的,有了這套機制,動物才能「多工」,同時處理同時出現的狀況和問題。

除了自動化處理這套機制,海德認為人類因為發明語言的關係,比其他動物還多了一套控制化處理,有了這套機制後,人類學會了「停下來想想」,不再只能對應環境的刺激做反應。

象與騎象人
象與騎象人
小檔案

象與騎象人: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

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

作者:強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
譯者:李靜瑤
出版:究竟出版,2020年7月

海德並沒有要貶低自動化處理機制,相反的,他認為這是人類前進的動力。只是自動化處理是動物長久演化累積下產生的機制,比起人類學會語言後才發展出的控制化處理,要成熟太多,這也就是「遠見」總是輸給「眼前利」的主因。

所以海德在本書中,花了不少篇幅講述沒有「騎象人」控制的「大象」,會讓人遇上甚至「創造」怎樣的問題。

全書海德用「象和騎象人」的概念,分析了「為什麼越想不要犯錯就越容易犯錯」、「錢到底能不能買到幸福」、「道德到底能不能讓人類社會更好」、「為什麼好心人會把世界弄得血腥不堪」等等千古之問,提出的解釋和過去我們習慣用善惡道德的角度去理解這些問題有著不少差異。

錢到底能不能買到幸福

以「錢能不能買到幸福」為例,海德透過科學方法驗證發現,錢是可以買到幸福的,只是下次得要花比這次更高的金錢(代價)才能買到相同的幸福感,這樣類似經濟學邊際效用遞減的概念,得出「用錢買幸福會越來越難、甚至到了某個階段後再難獲得幸福感」的結論。

但整本書最震撼我的,卻是下面這段文字:

邪惡兩個最大的成因是:自尊心太強及道德理想主義。在我們眼中,這兩項都是好的德性,而且我們也常以此鼓勵我們的孩子。

自尊心強並不會直接導致暴力,但是如果你的自尊心過強,造成自己脫離現實或過度自戀,你就會很容易覺得受現實所迫。而當面對這些威脅時,特別是年輕人,往往會激烈抨擊社會……。

自尊心受威脅確實是暴力事件的主要成因,而理想主義則是造成大規模殺戮事件的主要原因──因為秉持這種想法的人認為,自己的暴行是追求道德目標的一種手段。

執行二十世紀大規模殺戮事件的劊子手,不是認為自己正在創造一個烏托邦,就是認為自己正在保家衛國。理想主義之所以危險,是因為理想主義總是認為目的可以讓手段合理化。如果你是為了善或上帝而戰,那麼重要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

從心理學出發,海德解釋為什麼社會上一些約定俗成的良好德行,例如高舉尊嚴、堅持理想、嫉惡如仇,竟然會造成毀滅性的血腥結果。

海德發現「天真實在論」──認為別人不認同自己的真理一定是被利益或意識型態蒙蔽和「邪惡至極」──被害人無辜、做壞事的人一定有邪惡動機(其實「有人受害」往往有複雜的成因),這兩種心理交織,讓人有「只要打倒邪惡就能恢復良善」的想像。

為何良善的德行卻造成血腥浩劫

而這樣的想像,將讓人產生「為了打倒邪惡必須不擇手段」的執念,最後就有了摘文──良善的德行卻造成浩劫的結果。

《象與騎象人》一書顛覆了我們過去很多堅信不疑的看法,也從現代科學出發解釋一些玄之又玄的說法(例如「善不死惡不止」)為何成為問題的解方,是非常適合新舊道德觀交織下暈頭轉向的我們,好好一讀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