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時期塑造出大明王朝

火山爆發後,火山灰組成的厚重雲層遮蔽陽光,時間可能長達數個月。(美聯社)

近年來氣候變遷的議題相當熱門,然而姑且不論古早恐龍時代地球表面的均溫遠高於現代,或是演化出長毛象等動物的冰河時期,根據新的研究,人類進入歷史時代的這幾千年,已經歷經多次的氣候變遷,只是當年沒有足夠的測量技術,去測量和記錄這些改變而已。

加拿大漢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撰寫的《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就從氣候變遷的角度切入,解析東亞大陸蒙古帝國

的分支大元,以及由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朱姓王朝兩個朝代的國運和政策,是如何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小冰河時期下的社會動盪

由於考古科學的進步,科學家現在有更多的技術去研究古代的氣候,而不用拘泥於當時語焉不詳的文字記載。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是,約從十三世紀開始,直到十七世紀,地球進入了一次小冰河時期。

日本漫畫家宮下英樹的作品《戰國》,就是以小冰河時期造成的農作物歉收,來解釋日本戰國的成因。卜正民也以小冰河時期出發,觀察何以歐亞大陸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會在那個時候從草原奔出,建立人類社會史上疆域最龐大的帝國,並解釋大明的朱姓王室面對的是頻繁天災造成重大人禍的統治困境。

「(災難)每隔三到七年的時間,就會隨著極度惡劣的氣候降臨世間。這些劫難極大程度、強而有力地塑造、決定了生活在這兩個朝代裡許多人的記憶和人生。」從今年疫情造成的影響,我們不難想像在科技力更低的元明時期,天災人禍頻繁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會有多大。

作者甚至發現菲律賓板塊的火山噴發,一樣會造成東亞大陸國家飢荒。

「中國並沒有位於板塊邊界上,但是這並不意謂元、明兩代能夠免於受到火山爆發的影響。就像在大陸能感受到位於菲律賓板塊斷層帶上的地震那樣,這個區域所噴發的懸浮火山灰也被吹送到中國上空。火山爆發之後,火山灰組成的厚重雲層遮蔽了太陽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光線與熱度,為時通常達好幾個月,立刻造成氣候異常現象,引發作物收成量下降,並且導致饑荒。」

《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從氣候變遷的角度切入,解析元明兩個朝代是如何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麥田出版提供)
《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從氣候變遷的角度切入,解析元明兩個朝代是如何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麥田出版提供)

士農階級崩潰,商人崛起

卜正民從大明史書頻繁出現對「龍」的記載,和其他史料的比對,發現這些有關龍的紀錄代表了天災的出現。而天災頻繁,也讓大明的皇帝們時時處於「非常時期」,如果不能「控制群龍」──解決天災造成的糧食短缺和人民流離失所問題,流竄的飢民往往會變成動搖政權的危機。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發現為什麼大明的政制是東亞大陸諸王朝中,擺向獨裁(例如廢除宰相制強化君權)的一個新高峰。

小冰河時期頻繁的天災,也造成了社會階級的變化。從周王朝開始,東亞大陸諸王朝無不以「重農」為立國根本政策,原因無他,農業是那個時代最主要也最穩定的產出模式,王朝不好好保護農民這種「生產工具」,國家的經濟必然會出問題。

但頻繁的天災讓大明一代的農產始終無法穩定,影響了科舉制度產生、由官員和退役官員組成的特殊仕紳階級。

東亞大陸在周王朝滅亡、秦王朝廢除封建之後,地主階級並非如歐洲是由封建貴族所組成,而是因承認私有財產制度,藉由權力不斷兼併土地的仕紳階級所形成。兩者最大差異在於後者只有土地所有權,而沒有土地上人民的統治權,而以一種地主和佃農的型態運作。

農業無法穩定產出,讓這些地主失去穩定收入,沒辦法繼續進行權錢交換穩固地位,士農工商階級社會的士和農地位因此下降。卜正民在書中就有描述,大明是東亞大陸諸王朝中,權貴階級變化最快的一代。

而因應中央政府必須積極從事各地救災,過去被諸王朝貶低的商人階級因此崛起。

「大環境影響政治和社會」的視角

商人除了透過運輸讓各地互通有無之外,頻繁的水災、旱災也讓水利工程的建設比以往更加重要。過去的王朝往往是由政府通過徵召的方式,徵用民夫修建堤防、建設水壩。但因為這些水利工程在明王朝的需求更廣,深入原來不適合修築水利工程的地方。政府官員發現徵用的民夫沒有足夠的技術力完成這些工程,只好花錢把工程包給能提供技術力的商人。

卜正民不以過去「政治影響社會」的角度去解讀歷史,他提供了一個「大環境影響政治和社會」的視角,讓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中的更多風景。

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
The Troubled Empire: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作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
譯者:廖彥博
出版:麥田,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