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管理 防堵非食品用化工原料流向食品

2018-12-10 17:06

? 人氣

論壇與會人員由右至左依序為《新新聞》副社長陳東豪、農委會農糧署農業資材組作物環境科長李協昌、化學局局長謝燕儒、立法委員吳焜裕、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立法委員陳曼麗、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孫璐西教授、姜至剛醫生、許庭禎博士。(圖/林世文攝)

論壇與會人員由右至左依序為《新新聞》副社長陳東豪、農委會農糧署農業資材組作物環境科長李協昌、化學局局長謝燕儒、立法委員吳焜裕、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立法委員陳曼麗、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孫璐西教授、姜至剛醫生、許庭禎博士。(圖/林世文攝)

環保署化學局與《新新聞》於12月7日舉辦「食安五環之第一環-源頭管理論壇」。邀請多位來賓一同回顧化學局成立兩年來,與執行「食安五環」政策的成果,並就如何強化食安「源頭控管」,及政府部門間如何合作以維護食品安全等問題進行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成立化學局國際趨勢

「食安五環」分別為源頭控管、重建生產管理、加強查驗、加重惡意黑心廠商責任,以及全民監督食安。

而如何將食安事件做有效的控制,是大家非常重視的一件事情。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以蓄水池概念來解釋,當化學品輸入國內或被製造後,透過各個不同的水管,流到各個需要的用戶,一旦有一條水管錯接了、漏了,其實是很難察覺的,這就跟食安事件的發生一樣,誤用、錯用化學品讓它跑進食品供應鏈裡,便會造成食安危機。「因此從源頭的廠商登錄,明確知道化學品量,再透過程序申請使用核可,以及紀錄使用量和流向,是首要工作。」張子敬強調。

「食安五環」第一環就是源頭控管,首要成立毒物及化學物質局,並建立源頭控管機制。「源頭管制目的是防堵非食品用化工原料流向食品。」化學局局長謝燕儒表示。立法委員吳焜裕也表示,從2000年歐盟開始規劃化學品管理局以來,各國也都有成立類似化學局的單位機構,所以環保署成立化學局管制國內化學品的使用登錄、管制,這是國際的潮流。

源頭控管機制 擴大列管有害化學品

化學局依據「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公告列管了共 57種具食安風險疑慮的化學物質,除了已有相關法令管理的11種,另外像是被使用在養殖漁業的孔雀綠、添加在洋芋片中的溴酸鉀,和工業用的蘇丹色素等也陸續公告列管。

「這些具食安風險疑慮的化學物質的使用,生產製造的廠商必須先申報,在使用的時候也要取得核可,包裝上面要標示,更不能擅自轉讓買賣。」謝燕儒說,以避免某一種化學物質被系統性的、廣泛的流用到所有的同類型的食品上。

吳焜裕則認為,民眾最關切的食安議題是農藥殘留、添加物,化學局成立兩年來都沒有發生像過去三聚氰胺、塑化劑,或者是順丁烯二酸也就是毒澱粉事件等,系統性的、大量的使用非法添加物的事件發生,肯定化學局在登錄、管制上確實有達到功效。

農委會農糧署農業資材組作物環境科長李協昌也強調聯合管理、聯合管控的重要性。李協昌表示,農委會最重要的工作是第三環的加強查驗,如果源頭管理好的話,就可避免有害的化學物質,包括重金屬等汙染到農產品的生長環境,相對下抽驗合格率就會提升,合格率提升對食品安全當然就會提升了,可見源頭管理上是非常重要的。

公布安全檢測標準 讓民眾更安心

最後,吳焜裕提醒,除了登錄外,做系統性的管理更為重要,正因為化學品的毒性是隨著使用量、劑量而有不同影響,所以使用化學品應該要有適當的管理。

以食品添加物為例,目前國內僅規定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不像國際上的食品法檢測都設有安全標準,期待食藥署、化學局能針對添加物設立安全檢測標準,再進一步把各種的檢測資料,建立一個食安風險的網路平台,協助民眾了解,讓民眾的安心來食用加工的食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