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最新提出的「健康台灣深耕計畫」,預計五年內投入近500億元經費,以優化醫療工作條件、培育多元人才、導入智慧科技及落實醫療永續為目標。然而,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指出,計畫成敗關鍵在於「能否有效留住護理人才」。若未能精準改善第一線醫護的工作環境和就業意願,龐大經費恐難以解決醫療品質缺口。
蘇俊賓指出,近年來護理人員離職率逐年攀升,已成為全國醫療體系的嚴峻挑戰。他引述數據指出,護理人員離職率從110年的10.13%、111年的11.73%,持續上升至112年的12.6%。他對此表示擔憂,並呼籲衛福部應重視此問題,將其納入計畫成效的評估指標。他進一步分析,以全國約19.3萬名護理人員計算,112年的離職人數超過2.4萬人。與此同時,民眾對醫療資源的需求卻不斷增加,110年至112年間,全國住院人次增加了12%,門診人次每年也增加約0.6%,醫療供需明顯失衡。
更令人擔憂的是,衛福部「護助e起來」平台已將近五年護理人員空缺率及離職率統計資料下架,理由是112年推動三班護病比標準後,空缺率估算標準不同而無法比較。蘇俊賓呼籲,相關資訊應定期公布,並作為計畫成效的重要指標。
蘇俊賓建議,計畫應積極納入各部會在地方推動的基層照護體系,如客委會的「伯公照護站」、原民會的「文化健康站」和農業部的「農村綠色照顧站」等。這些據點在社區基層的影響力不容忽視,若能與計畫中的智慧醫療資源整合,將有助於降低大型醫療院所的負擔,使醫療資源更有效地分配。
以桃園市為例,各部會照護據點每年服務超過356萬人次,遠高於桃園市一年看診人數220萬人次。這些據點雖非傳統醫療體系,卻接觸到大量有醫療或照護需求的民眾。若能透過資源整合與政策支持,提升基層照護據點的效能,解決一成醫療需求,便能有效緩解醫院門診和住院人數持續增加的壓力。
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也回應,各領域的醫事人員都能夠得到挹注和妥善配置,目前已建立的現有機制,醫療、及健康照護的部分,應該持續運作,並能夠複製推廣以達到永續深耕的政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