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的現實挑戰
近年來,氣候變遷對新北市的影響日益顯著。根據統計,1991年至2020年間,新北市年均溫為20.4°C,年降雨量達2737毫米。然而,自1960年至2020年間,年均溫每十年上升0.06°C,近30年來升溫速率更快,達每十年0.10°C。未來推估顯示,隨著全球暖化程度的提升,新北市可能面臨多重風險。例如,在全球暖化達2°C的情境下,36°C以上的高溫日數將從目前的3.5天增至超過14天,甚至在暖化3°C時可能超過40天,對居民健康與城市運作帶來巨大挑戰。同時,降雨量的變化將更加極端,夏季與梅雨季降雨量增加可能引發洪水,而春季與冬季降雨減少可能導致水資源短缺。
這些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對市民生活造成了嚴重衝擊。例如,2024年10月4日,山陀兒颱風在南部減弱消散,但其殘餘環流與東北風在北海岸產生氣流輻合,加上地形影響,導致北海岸地區出現破紀錄的大雨。新北市金山區的三和觀測站24小時累積雨量達614.5毫米,石門區富貴角測站累積雨量為521.5毫米,均屬超大豪雨等級。其中,金山區最大時雨量達105毫米,造成多處道路嚴重淹水,金山老街等知名景點也受災嚴重。
新北市政府的應對措施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新北市政府積極採取多項創新防災策略,以保障市民安全。其中,智慧防汛平台的建立與運作尤為關鍵。市府整合路面淹水感測器、雨量監測站、下水道水位計等資訊,並進一步開發AI人工智慧防汛系統,包含創新預警系統、監測影像即時辨識雨量。透過前端現場監測與後端自動化管理技術,加速水情資料整合,強化防汛應變能力,有效降低豪雨帶來的災損。
此外,市府長期深耕社區防災工作,以強化社區鄰里耐災韌性及防災準備。截至目前,已推動328處防災社區,其中71處更進一步取得韌性社區標章,為全國最多。市府計畫在2026年完成推動400處防災社區,全力提升社區防災意識及推廣專業防災知識。

同時,市府也積極建立防災協作中心機制,整合民間社團、組織、社區、志願服務人員、防災士等民間能量共同參與防救災工作。當大規模災害發生時,可藉由防災協作中心進行民間人力、物資等資源之調度,協助公部門強化災害應變能量。目前,新北市已與慈濟雙和、三重、蘆洲、板橋等靜思堂合作建立防災協作中心,2025年將完成全市29區防災協作中心的成立工作,提升本市防災韌性。

展望未來的防災計劃
未來,新北市政府計畫進一步加強企業與市民的參與,以提升整體社會的防災韌性。市府將持續推動企業防災計畫,協助企業建立自主防災機制,目前已有467家企業參與,未來將擴大合作範圍,確保企業與社區的防災夥伴關係。
在技術更新方面,新北市將持續優化災害管理資訊系統(EMIS)與全災型智慧化指揮監控平台(EDP),提升即時災情監測與跨部門協作能力。此外,新北災訊E點通將進一步整合多項防救災資訊,提供市民透過行動裝置即時掌握所在位置周邊災況及政府應變措施。
氣候變遷的挑戰需要全民共同努力,新北市政府呼籲市民積極參與社區防災工作,學習災害應變知識,確保自身及家人安全。透過政府、企業與市民的協力合作,提升社會防災韌性,共同迎戰未來可能的極端氣候挑戰。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