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政壇風起雲湧,罷免聲浪一波接著一波。多位立委面臨罷免危機,連署行動在各地如火如荼展開,短時間內便跨越成案門檻,展現公民社會的強大動員能力。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攸關民眾健康的加熱菸上市審查,卻如同老牛拉車般,耗時兩年仍無下文。就有公民記者在網路上發文(台灣罷免44立委一周成案,加熱菸審查兩年未果),質疑政府效率欠佳。
文章指出,連署罷免44位立委僅花了一週便收集到足夠連署書,反觀加熱菸的上市審查,兩年過去卻仍是原地踏步。如此強烈的對比,不僅讓人懷疑政府在政策執行上的效率,更凸顯出政府與民意之間的落差。
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案需在一定時間內獲得足夠連署方能成案。文章中也提到,此次多位立委的罷免連署,在短短一週內便達到法定門檻,顯示公民組織在推動政治變革上的高效與果決。反觀加熱菸,依據新的《菸害防制法》,上市前需通過健康風險評估。然而,這項審查程序至今已近兩年,仍無任何產品通過。相較於美國食藥署早已在嚴謹審查後,公開表示某知名品牌加熱菸,因不燃燒,加熱使用時排放的有害物質遠少於紙菸,台灣的審查進度顯得格外緩慢。
文章中強調,兩者對比,突顯台灣在政策執行上的諸多問題。首先,政策制定與執行的透明度及效率備受質疑。罷免連署的迅速成案,顯示其過程的透明與高效;加熱菸審查的遲緩,則讓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大打折扣。若能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讓民眾了解審查標準與進度,將有助於重建政府公信力。其次,政府與國際社會的接軌程度及應變能力明顯不足。罷免連署的迅速,展現民眾對政治參與的熱情與能力;加熱菸審查的延宕,則反映政府在理解新科技與保護公眾健康方面的不足。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政府應積極應對,而非原地踏步。長達兩年的加熱菸審查困境,再次印證政府在面對新科技與公眾健康時的猶豫與遲疑。
台灣連署罷免44位立委僅花一周便可成案,而加熱菸審查卻已歷時兩年仍未有任何一件通過,這兩起事件的對比,反映出台灣在公民組織和政府機關效率上的巨大差異,也凸顯政府機關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