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國人更健康? 「國人營養認知行為大調查」揭露民眾營養攝取三大盲點

2023-09-21 10:26

? 人氣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醫師(左起)、益富實業執行長馬述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社長許耀雲、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潘文涵博士、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劉沁瑜教授、資深新聞主播詹慶齡。(圖/主辦單位提供)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醫師(左起)、益富實業執行長馬述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社長許耀雲、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潘文涵博士、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劉沁瑜教授、資深新聞主播詹慶齡。(圖/主辦單位提供)

根據《遠見》民調於七月份進行的「國人營養認知行為大調查」發現,民眾在營養行為上有三大鴻溝,包括對於自身營養攝取知行不一、低估營養攝取與健康之關聯,且糖尿病衛教知識不夠普及,使健康目標管理出現缺口,也顯示「預防營養」的概念亟待推廣。
 
過去兩年疫情爆發、人人自危,尤其患有慢性病的民眾更是憂心忡忡,擔心自己成為疫情下的潛在重症患者。但隨著疫情過去,更需要透過日常營養保健提升自體保護力。遠見針對40歲以上國人進行了「營養認知行為大調查」,根據調查的結果發現,多數(69%)雖在疫情後更加避免生病,但僅有 35% 民眾表示自己更重視營養攝取、23% 更考慮補充營養品,凸顯出「預防營養」的概念仍待推廣,也更顯示出在營養攝取的觀念重,這三大盲點會造成健康的挑戰
 
台灣逐漸進入高齡社會,經歷了三年疫情,如何能「以營養做到預防」,促進民眾對疾病的預防觀念提升,「2023 後疫情關鍵預防營養論壇」中邀請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潘文涵博士、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醫師、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劉沁瑜教授,和益富實業執行長馬述壯先生,共同剖析高齡族群的常見慢性疾病,而遠見民調中心也公開疫情後「國人營養認知行為大調查」結果。
 
「2023 後疫情關鍵預防營養論壇」中首次公開「國人營養認知行為大調查」的結果,現場除了邀請了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潘文涵博士、糖尿病關懷基金董事長蔡世澤醫師,以及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劉沁瑜教授進行討論,並針對慢性病的預防的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許耀雲社長表示,我們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首次「集體長壽」,五十歲後的生活更需實踐預防營養的知識,才能過好精彩豐富的人生下半場。益富實業執行長馬述壯更指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近九成患有慢性病,一半患有三種以上慢性病,新冠疫情對這群患者影響巨大,「營養是一門重要的科學,是一種常識,更是一種習慣。『患者營養好,抵抗力強,恢復時間快,國家的支出自然低』,這句話是益富創辦人張仙平博士,四十年前推動台灣營養專業時說的一句話,放在今天同樣適用。」
 
益富實業執行長馬述壯先生也分享,現代資訊爆炸,市場上充斥大量營養品與飲食方式的宣稱,廣告訴求片面,使民眾不容易判斷是否符合需求,也無法判斷正確性,導致過度補充單一營養或使用錯誤而不自覺,成為國民健康的一大挑戰。。
 
潘文涵博士自1992年起擔任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計畫主持人至今,深諳營養健康議題,深刻體會民眾對於營養仍有知易行難的問題。她分享,現代人衣食無虞,不太會因缺乏某一營養素而威脅生命,但多種營養素同時處在邊緣性缺乏,是常常感到疲憊或身體不適的元凶。她也點出飲食型態與衰弱症的高關聯性,「症狀背後不只關乎單一營養素的缺乏,而是綜合營養素影響多重症狀,健康均衡飲食就像一個保護傘,你只要做對飲食,全部的狀況都可以預防。」
 
而蔡世澤醫師作為新陳代謝科的權威,更是糖尿病關懷基金董事長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新陳代謝科的權威蔡世澤醫師則分享糖尿病年輕化的趨勢,其中19-34歲的年輕群族,有1/4是糖尿病前期患者,且他們在嚴重疾病的相關風險甚至較年長患者高出許多。而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同時患有腎臟病,台灣每年有十萬人洗腎,醫療負擔是全世界最重。他呼籲:「人如其食,糖尿病完全是可以被控制的,透過飲食、運動、藥物、定期追蹤,其實糖尿病不可怕,甚至可以做到終其一生不要洗腎。」
 
劉沁瑜教授長年來推廣「吃出影響力」,劉沁瑜教授長年來推廣「吃出影響力」,她點出現在的健康飲食風潮,包括生酮飲食,往往特別強調短期效果,但卻忽略了錯誤使用造成付出健康的代價。劉教授分享,疫情帶來的其中一個好處,是更多人願意在家煮飯,她以「健康飲食AI新世代:為自己做一餐」為主題,提出民眾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積極方案。她也現場演示隨著科技的進步,AI工具就可以隨時幫助民眾獲取個人化的實用建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