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申設學士後醫學系 招手醫界勇者跨域攻讀碩博士

2020-11-11 19:41

? 人氣

清大醫工所教授鄭兆珉(中)已培養與合作超過20位醫師,左為台大新竹分院整形外科醫師吳俞鋒,右是台北榮總急診醫師陳正翰。(圖/清華大學提供)

清大醫工所教授鄭兆珉(中)已培養與合作超過20位醫師,左為台大新竹分院整形外科醫師吳俞鋒,右是台北榮總急診醫師陳正翰。(圖/清華大學提供)

國立清華大學最近申請醫學系,在醫界引發不少討論。清大副校長陳信文表示,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清華雖尚未成立醫學系,但早就開始培育醫師了;許多醫師在升上主治或執業數年後勇敢跨域,來清華攻讀博碩士,鑽研AI人工智慧、大數據、奈米醫材、快篩試片、標靶藥物、或人工器官等,期望未來行醫救人不再是一個一個救,而能成千上百地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實驗室中有滿滿的武器,就等著醫師來取用

清大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鄭兆珉的實驗室,目前就有4位醫師在此攻讀博碩士,其中甚至有同時取得西醫及中醫執照的年輕醫師。專研快篩、奈米醫材的鄭兆珉最近才研發出全球第一個新冠肺炎是否轉為重症的快篩試片,之前還成功研發精蟲活力檢測、細菌感染檢測尿布等快篩試片,幫助第一線醫師快速做出診斷。數年來,鄭教授實驗室培育與合作的醫師已超過20位。

「面對難纏的疾病,第一線的醫師了解戰場與敵人,但往往缺乏適合的武器;我們這些教授則像軍火商,實驗室中有滿滿的武器,等著醫師來取用。」鄭兆珉說,「這個年代,你不跨領域、團隊合作,就搞不出名堂。」若醫師本身就擁有跨領域的研究能量,一定能開展更寬廣的視野及想像力,來研發新的療法。

中山附醫眼科主任許閔彥就是鄭兆珉指導的學生,從台大醫學系畢業後,在台北榮總訓練臨床專科,並於2016年取得清大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博士,更在今年獲得科技部的哥倫布計畫獎助,是國內第一位獲哥倫布計畫肯定的臨床醫師。

清大醫工所教授鄭兆珉(中)指導吳俞鋒、陳正翰醫師完成跨領域研究。(圖/清華大學提供)
清大醫工所教授鄭兆珉(中)指導吳俞鋒、陳正翰醫師完成跨領域研究。(圖/清華大學提供)

許閔彥表示,為檢測眼病變,臨床上必須抽取病患的眼晴前房液進行分析,但前房液的量很少,只要抽0.2西西,眼晴就塌了,因此,他在清大的研究就專注以奈米工程進行微量檢量,來解決臨床上的問題。

台大新竹分院整形外科醫師吳俞鋒也是鄭兆珉實驗室的一員。他9年前從台大醫學系畢業,面對臨床許多難以解決的創傷重建難題,決定重回校園,到清大醫工所攻讀博士。

台北榮總急診醫師陳正翰則是在去年加入鄭兆珉的團隊。他表示,急診部經常得面對大量且緊急的病患,此時最需要的是快速檢驗、分流、進而制定相應的治療策略。因此,他目前正投入尿液、血液等體液的細菌快篩研發。

台北榮總急診醫師陳正翰在清華大學投入尿液、血液等體液的細菌快篩研發。(圖/清華大學提供)
台北榮總急診醫師陳正翰在清華大學投入尿液、血液等體液的細菌快篩研發。(圖/清華大學提供)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心臟科主任洪振瀛是清華大學第二屆跨院國際博士班(iphD)學生。洪振瀛過去曾以統計方式來進行健保資料庫的分析,2016年起在清華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李祈均的指導下,採用AI人工智慧深度學習來分析健保資料,如虎添翼。他所研發出的人工智慧模組,已可準確地預測腦中風患者使用抗凝血藥物引發的腸胃道出血併發症。

清大副校長陳信文指出,基於近年在生醫、化工、電資等系所培育醫師的經驗,也讓清華對申設學士後醫學系更具有信心。如果能夠吸引一些具有理工背景的優秀科學人才來清華接受嚴謹的醫學訓練,將可以培養出有別於傳統、多元跨域的醫師。

清大表示,目前正向教育部申請設立學士後醫學系,大學畢業即可報考,入學後修習4年(含實習)可取得醫學士學位。清華申請招收的全為公費生,畢業後必須到偏鄉服務至少6年,如申請通過,最快明年即可招生。

清大申請「智慧生醫」及「精準醫療」兩個博士學位學程則已獲教育部審核通過,明年即將招收第一屆學生,預計明年3月底開放報名。清華科管院第一屆「健康政策與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也將在下個月開放申請報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