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之島》結合馬戲與裝置藝術  遊走社子島 探索都市邊緣的生活樣貌

2020-09-11 23:27

? 人氣

《消逝之島》結合馬戲與裝置藝術,遊走社子島探索都市邊緣的生活樣貌。(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消逝之島》結合馬戲與裝置藝術,遊走社子島探索都市邊緣的生活樣貌。(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社子島位於基隆河和淡水河流域的交會處,從前是農業為主的河濱聚落,後來成為工廠與倉儲的集散地,自1970年被劃為洪氾區後,禁建至今達50年,因此保留有別於都市的純樸風貌,發展出非常拼貼、有機、獨特的建築樣貌,近年因都市發展案而備受各界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創作及排練基地就在社子島上的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就以社子島的發展與現況作為創作發想,回應地方開發帶來的變化,與菲律賓藝術家理羅・紐(Leeroy New)合作,結合裝置藝術與馬戲表演,在本屆臺北藝術節帶來作品《消逝之島》,展開人與環境的對話。

《消逝之島》結合馬戲與裝置藝術,遊走社子島探索都市邊緣的生活樣貌。(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消逝之島》結合馬戲與裝置藝術,遊走社子島探索都市邊緣的生活樣貌。(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FOCA藝術總監李宗軒表示,隨著都更案,居民陸續遷移,FOCA也預計找到適合駐點地方後搬遷,由於對這塊土地的情感,離開之前,想透過《消逝之島》,記錄社子島獨特的社會景觀,讓大家重新看待這塊被遺忘的地方,也重新思考人的生存處境。

採遊走式演出的《消逝之島》,演出路線從社子島戲台口開始,觀眾跟著身旁的演員,一邊看表演,一邊步行在社子島各處,穿越巷弄、河堤、廠房,最後結束在洲美橋下。

李宗軒表示,他們今年參加社子島百年傳統的活動「夜弄土地公」,深受啟發,所以就將節慶所在地的戲台口當作起點,也將抬轎繞境的動作,轉化成馬戲呈現,另外,使用許多社子島廢棄的瓶子、輪胎來製作道具,讓演出更貼近地方。

FOCA成立於2011年,結合傳統、在地、街頭及劇場藝術,表演融合特技、雜耍、舞蹈、戲劇、街舞等元素,是臺灣當代馬戲的指標性團隊。FOCA於2017年開啟跨界三部曲計畫,與不同國家、領域的藝術家合作,發掘更多創作的可能,同年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的亞當計畫(ADAM)中認識菲律賓藝術家理

羅・紐,雙方共同開始在社子島進行一系列的深度訪問和探查。2019年,在臺北藝術節「共想吧」中帶來跨界三部曲之二《消逝之島》的階段性呈現,今年則帶來完整作品的演出。

《消逝之島》結合馬戲與裝置藝術,遊走社子島探索都市邊緣的生活樣貌。(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消逝之島》結合馬戲與裝置藝術,遊走社子島探索都市邊緣的生活樣貌。(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理羅.紐擅長公共藝術創作,作品橫跨影像、劇場、行為藝術與時裝,負責設計《消逝之島》的物件裝置。他使用玻璃纖維條創造各種幾何線條裝置,部分穿戴在演員身上,部分成為演出道具。李宗軒表示,玻璃纖維條具有彈性,可以因應不同演出空間而調整,也象徵社子島居民能隨著環境變動,適時調整生活方式與環境共存的精神。

《消逝之島》的名稱來自田調,社子島坤天亭廟方告訴FOCA團隊,「過去淹水時,站在高處看,整個島像消失般淹沒在水裡」。在創作過程中,對於進駐社子島的FOCA而言,提供了外來者轉變成局內人深入瞭解的角度,也讓團隊成員都留下各自獨特的回憶,團員陳冠廷表示,喜歡社子島較慢的生活步調、自然生態,以及三合院與人情味,擔心著這些會在都市化的社會裡消失。

即將搬離社子島的FOCA,將《消逝之島》當作一份「道別禮」送給這裡的居民,李宗軒表示,「居民告訴我們,每次有外地人到當地,都是在談土地的問題,只有我們,是全心全意在當地駐點、創作,他們也很常來看我們排練,包容我們的噪音。」透過《消逝之島》這個作品,將在這裡得到的養分和溫暖,回饋給陪伴他們一起成長的這塊土地與居民們。

李宗軒表示,社子島的議題其實世界各個角落都有,只是我們剛好生活在這裡。透過這個作品,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社子島的現狀,也把社子島當作一個例子,喚起大眾對於類似議題的重視,邀請大家踏上這塊土地,親自感受這裡的獨特風光。

歷經3年發展的《消逝之島》,結合藝術裝置與馬戲演出,帶領觀眾遊走社子島,感受社子島的生態環境與純樸生活,也讓參與者重新思考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以及那些近在身旁卻被忽略的事物。製作人余岱融表示,這個計畫不只是關於社子島,不只是關於都市開發,而是關於人類今天要如何面對各式各樣不同的生存困境。

2020臺北藝術節《消逝之島》,詳細資訊請上
https://www.artsfestival.taipei/FilmContent.aspx?ID=27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