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的全額補助青年學貸政策究竟可不可行? 「懶人包」讓你一看就懂  

2019-12-13 10:10

? 人氣

當前的社會氛圍習慣以「有沒有錢」作為「該不該做」的慣性思考模式。回顧1970、1980年代,台灣流行一句「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後來這批優秀的留美學子有部分返台,不少成為當前產官學研各領域的棟梁。儘管去年台灣出國留學人數達4.1萬人,創近十年的高點,但僅占全體大專生的3.3%,人數和比率都遠不如鄰近國家。因此先鼓勵青年學生放膽出國交換,可望促進日後出國留學的人數,而經過不同文化的洗禮,對青年學生未來人生的規劃必然有很大的啟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卡懶人包(製圖,風傳媒)
圖卡懶人包(製圖,風傳媒)

如果「交換學生」這件事值得肯定,那麼實務上可行嗎?依韓國瑜團隊的統計,目前全台有24萬名大專生、8萬名碩士生,合計32萬人在國外當交換生;若以每人一年100萬元的費用估算,得要3200億元,是一筆可觀的費用,要以預算支應,直觀上當然不可行。

但是根據教育部網站,107學年度大專院校學生合計124.4萬人,32萬名交換生占比約25.8%,這個比重已到了主管機關不能忽視的趨勢,至少必須提出相關政策回應這個現象。

政策上可從幾個方向思考

首先,跳出32萬名已經在外交換的學生人數框架,思考重點是我們的留學、交換生政策及更高位階的外交經貿政策。以蔡政府推動新南向為例,那麼教育部就應先針對這個區域提供相關的鼓勵交換措施;其次,若是與綠能、AI、大數據,甚至區塊鏈等政策或趨勢產業有關的學科領域,也是可以設計、安排納入優先交換領域。

圖卡懶人包(製圖,風傳媒)
圖卡懶人包(製圖,風傳媒)

政策補助當然不是人人有獎,至少在鼓勵青年學生出國交換政策上,要掌握幾個大原則:有意願、有能力、有條件。學生要願意接受異文化的衝擊、激盪;學生要有適應出國交換的能力,包括語言、生活習慣,以及專業學科;接受補助的學生,回國後要有適宜的回饋機制,畢竟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免費午餐。

至於是否要排富、補助金額、補助比重若干等執行面的細節,可以再就各方意見及資源進行討論。政策要有想像空間,大原則確定值得做,再來努力找出實踐的方法;如果事事自我設限、固步自封,只會阻礙台灣青年未來的競爭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