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成年禮國際研討會 探討各族群弱冠儀式

2016-08-09 20:20

? 人氣

北港成年禮國際研討會 探討各族群弱冠儀式

北港成年禮國際研討會 探討各族群弱冠儀式

記者陳昭宗/雲林報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北港朝天宮廟前於七夕前都會由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舉辦成年禮活動,依照傳統古禮掛、脫「貫」、鑽七娘媽亭,並跪謝父母養育之恩,正式「轉大人」。為更深入探討此項傳統儀式,9日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邀集國內外學者研討各國、各族群成年禮意義及儀式,激起國際各族群禮教異曲同工之妙。

朝天宮廟前每年於七夕前都會搭設七娘媽亭,祭壇前供上鮮花四果,還有專屬的「胭脂碰粉」、艾草與象徵加冠的雞冠花等供品,近200名年滿16歲的孩子隨著法師膜拜七娘媽,副縣長張皇珍及北港鎮長張勝智逐一為孩子掛貫、脫貫,鑽過七娘媽亭,為父母洗腳、獻禮,跪謝父母恩,成為真正的大人,以後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朝天宮董事蘇榮泉說,台灣早期因醫療較不發達,為保小孩健康平安長大,到小孩週歲時父母會向註生娘娘、媽祖等神明求香火掛在孩子身上,俗稱掛貫,直到16歲脫貫代表長大成人,除了香火平安符外,富裕人家會以塑成如意形狀的銀鎖片代替,現今則以銅錢代表。

第一屆「雲林北港成年禮」國際研討會,深度討論歷史演變,以及在各國、各種族的實踐。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點出,現有台灣成年禮中有的儀式是新創,例如為爸媽洗腳。日本岡山大學副教授土屋洋分享台灣日治時期日華的成年禮,其中夾雜著皇民化的政治考量。

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邀集國內外學者研討各國、各族群成
年禮意義及儀式,激起國際各族群禮教異曲同工之妙。(記者陳昭宗攝)

逢甲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王嵩山著墨原住民各族成年禮儀式雖不盡相同,但均強調生存技能的具備。客委會諮詢委員黃卓權說,客人族群成年脫貫時機和閩南族群略有不同,不一定統一到16歲,端視父母在孩子出生時如何祈求神明,例如父親便代替他向神明許願,俟他兒子結婚時才脫貫,他的兒子迄今已30歲尚未娶妻,也就尚未「脫貫」。

本文經轉授權自台灣好新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