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節食減肥卻屢屢失敗,該怎麼辦?不妨試試這個方法: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2019-02-23 09:00

? 人氣

你身邊有沒有那種似乎永遠不會變胖的人,他們從來都不會虧待自己,也不會只吃一顆水果代替晚飯。更讓人眼紅的是,他們似乎總是想吃就吃,吃之前也不會去看這個食物有多少大卡,吃完這個我今天還剩下多少卡路里可以吃。這些人總會被問:你是不是怎麼吃都不會胖呀?他們會眨眨眼睛說:「是呀,怎麼吃都吃不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你也可以變成這樣的人。

考慮到小伙伴們太想知道究竟如何才能「變瘦」,我們先把終極秘訣放出來:想吃就吃,想吃多少吃多少。但最重要的是,要去體驗自己身體的感受。

等等,先不要急著關了網頁然後大罵我們,你可能對這段話有很多疑問或者嗤之以鼻,請繼續往下看。

有人會說:我身邊的XXX,堅持低糖低脂飲食,每天做有氧運動,真的瘦了5kg,人家靠傳統減肥方法瘦下來了啊。是的,攝入小於消耗=變瘦,這一道理誰都能明白,每個人都知道那些老生常談、「少吃」原則,但大多數人很難做到,因為它不是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

為什麼節食通常會失敗?

首先,飢餓是一種動機明確的心理狀態,它更像是一種情緒。它難以控制,甚至會改變我們的感官知覺(比如餓的時候覺得自己變瘦了,一旦吃飽又覺得自己胖回五斤)。

當我們去節食,去「控制」飲食,去計算糖分和卡路里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壓抑進食的慾望。如果你是一個意志力堅定,對自己「心狠手辣」的人,你或許可以節食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年。但你一輩子都要這樣過嗎?

飢餓是一種動機明確的心理狀態,它更像是一種情緒。它難以控制,甚至會改變我們的感官知覺。(圖片由簡單心理提供)
飢餓是一種動機明確的心理狀態,它更像是一種情緒。它難以控制,甚至會改變我們的感官知覺。(圖片由簡單心理提供)

食慾的報復

我們飢餓的情緒由大腦控制,下丘腦中含有的傳感器會探測血液中脂肪、蛋白質和糖的水平。基於這些數據,神經迴路培養起了我們的飲食習慣。我們的身體系統會學習、預設,然後調節我們的進食,這些操作都在後台進行,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干涉,但通常都沒什麼好結果。被壓抑的進食慾望可能會瘋狂地「報復」我們。很多人晚上12點的時候餓了,想吃點東西,但還是強行忍住。結果半夜兩點被餓醒去煮了泡麵吃。這就是進食慾望對我們的報復。

我不是在否認傳統減肥法,如果你少攝入卡路里,當然能瘦。但刻意試著減少攝入,很有可能適得其反。幾乎所有節食的人都會經歷報復性暴食,你會在某個時間點突然不受控制的大吃特吃,吃的量甚至遠超你的胃可以承受的範圍,而節食導致的心理掙扎也可能引起了日後的增重。

除此之外,運動也不是減肥靈藥。運動之後可能引起一種微妙的飢餓情緒,你吃的零食可能多了一點,飯量也漲了一點,而且你還會以「我今天運動了,吃一下也沒什麼關係吧」的理由來安慰自己,一些人為了減肥去運動,通常只是讓他們吃的更心安理得一點

為什麼想吃就吃反而會「瘦」

很多人把「想吃就吃」這四個字視為洪水猛獸。你或許會覺得,如果我放開了吃,不控制自己,我就會吃下好多好多東西,最後變成一個大胖子。很多人把「想吃就吃」定義​​為放縱,想吃就吃在一些人心理意味著「大吃特吃」,這令很多人會靠吃緩解負面情緒。

心情不好了,就做點放縱的事,「壞」的事,來發洩一下吧。於是我們吞下一隻炸雞,兩桶薯片,三盒冰淇淋。吃完之後,我們又陷入自我厭惡的惡性循環,覺得自己真沒意志力,是不是永遠都瘦不下來了。下一次,一切又重演。

在減肥路上最大的難關,是我們總是忽略身體的聲音。

下一次吃撐的時候,你或許可以先別忙著「批判」自己,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胃部的飽脹感,感受吃撐的「難受」與「痛苦」。看不懂?再具體一點,在吃掉兩桶薯片後,你可以試著好好感受薯片的油膩,體會咸鹽粒對舌頭和口腔黏膜的無情摧殘。記住吃撐的痛苦,而不是去批判自己。讓自己好好體會到吃撐之後身體的難受(可以試著用筆記錄下來),試著形成「吃東西過量-感到不舒服」這樣的聯結,或許幾次之後,你就不會吃多了。

上文中提到,進食是由大腦控制的。所以,我們的本能其實會告訴我們:餓了就吃,吃飽了就停。這是人類作為生命體的「出廠設置」。而導致我們變胖的關鍵在於,我們總是會無視「飽了」的感受,一直放不下筷子,直到吃撐為止。當把主動權還給我們的身體,你會發現,其實你吃的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多。

想吃就吃,想吃多少吃多少。但最重要的是,要去體驗自己身體的感受。(圖片由簡單心理提供)
想吃就吃,想吃多少吃多少。但最重要的是,要去體驗自己身體的感受。(圖片由簡單心理提供)

舉一個或許有些不恰當的例子。你難道會控制自己的呼吸嗎?你難道每天是根據自己血液中二氧化碳水平來調整呼吸速率和深度的嗎?你沒有計算過,因為如果靠計算來呼吸,可能10分鐘之內就死掉了。那你為什麼沒有死掉呢?因為你的身體本能在幫你管理呼吸。

吃飯這件事也是一樣,我們的意識並不擅長處理內環境事務。所以,最好盡可能把它交還給人體精細的系統。

你要的真的是「瘦」嗎?

最後,我們來說說到底達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減肥成功」了。我們是非常反對那些大熱的減肥和健身口號的。例如,「要就瘦,要就死」,或者「不控制體重何以談人生」。這些口號背後隱藏了把個體價值與外貌捆綁在一起的危險觀點,彷彿瘦了就是人生贏家,一旦發胖就瞬間變成一個魯蛇。

在美國,中產階級願意用健身和沙拉將自己與只能選擇油炸食品的體力勞動者區分開,電視熒幕上的演員和模特也大都是消瘦的體態。這些推動著現代社會人不停追求著「瘦」,認為瘦象徵著克制,象徵著更高級的生活方式。於是,「沒那麼瘦」就被打上「不時尚」,「不夠美」,「不負責」,「不健康」的標籤(實際上每天嚷嚷著要減肥的人,BMI指數都在標準範圍內)。

研究顯示,與進食障礙相關的核心信念都與「情緒壓抑」和「害怕失去控制」有關。人們在心底深處堅信著,變瘦會讓自己有價值,變瘦會讓自己值得被愛。於是,人們從而堅信必須壓抑自己“去吃”的情緒和衝動。人不需要靠「變瘦」獲得價值。所以,不要隨便judge別人,更不要過於苛責自己。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

不知道看到這裡的你,有沒有明白唯一有效減肥方法的真諦。我們需要做的,其實就是把食量的主動權還給身體。

請不要再把「吃」視作是禁忌之事。消極、羞恥感和憎惡很少能刺激人們做出長期而巨大的改變,尤其是與自己的身體有關時。所以,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吃不胖」的人,只是把自己擺在了食物之上而已。他們不做讓身體不適的事,餓了就吃,飽了就停。他們並不是靠「強大的意志力」來告訴自己「少吃點」的,他們只是吃飽了就放下筷子。

「意志力」本身在心理學裡就是一個詛咒,把一切歸結為意志力是錯誤且有害的。事實本身比所謂的意志力要復雜、微妙得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如何變成一個怎麼吃都吃不胖的人? | 非正常減肥指南)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