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第二曲線」?:《第二曲線》選摘(2)

2016-04-19 05:10

? 人氣

必須在第一條曲線尚未觸頂時,就展開第二曲線。唯有如此,才能掌握充足的資源(金錢、時間和精力),熬過第二曲線剛開始的滑落,也就是投入的階段。(書中附圖)

必須在第一條曲線尚未觸頂時,就展開第二曲線。唯有如此,才能掌握充足的資源(金錢、時間和精力),熬過第二曲線剛開始的滑落,也就是投入的階段。(書中附圖)

錯過通往未來的轉折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一天,我開車穿越都柏林郊區光禿但美麗的威克婁山脈時迷了路。看到有名男子在遛狗,我就把車停下來問路,請他指點我哪條路可以通往亞沃卡(Avoca)。他說:「沒問題,很簡單,直直往山上走,然後再往山下開一哩路左右,就會抵達河邊,河上有一座橋;你會看到對岸的大衛酒館。你一定看得到,因為那是鮮紅色的建築。明白嗎?」「大概明白吧!」我說:「反正就上山、下山,然後就會看到大衛酒館。」「很好。但在距酒館還有半哩路的地方,你得右轉上山,這樣才會抵達亞沃卡。」

我向他道謝,驅車離去,當時還沒察覺他指點方向時的愛爾蘭邏輯有點奇怪。但是,直到後來我開始探討第二曲線的挑戰時,他傳達的訊息仍然深印在我腦海。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間錯過了右轉上山的那條路,渾然不知那才是我們該選擇的道路。我見過太多組織(和太多人)由於停駐在大衛酒館,而錯過了通往未來的轉折點,等到察覺時,已經太遲了,只能在悔恨中回顧過往,懊惱的借酒澆愁,懷念舊時美好時光。

我在職涯中也曾多次不經意的驅車上山,在尚未抵達類似大衛酒館的地方,就在山頭轉向。等到我將職涯發展曲線畫出來之後,上下起伏的生涯發展軌道所蘊含的意義開始浮現,從此以後,我對變動和未來的想法就深受這些曲線影響。所謂S形曲線的概念其實是個隱喻,隱喻是幫助我們理解事情的好工具,千萬不要因為隱喻在科學上不夠嚴謹,就嗤之以鼻。隱喻是簡練的概念,雖然細節不夠明確,卻能出奇不意的說明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本書中也將出現許多隱喻。

西格瑪曲線(sigmoid curve)是一條橫躺著的S型曲線,形狀如下圖:

西格瑪曲線(sigmoid curve)是一條橫躺著的S型曲線。(書中附圖)
(書中附圖)

S型曲線是一種數學概念,也是許多人熟悉的隱喻。當我們說「學習曲線」或「走在(曲線)前端」時,也是指這種曲線,許多企業更用這樣的概念來預測未來。但大家不明白的是,S型曲線的涵義並非僅止於此。S型曲線也可以說明我們的人生,以及組織、企業、政府、帝國與同盟、民主制度及其相關機構發展歷程。在每個案例中,最初都會有個投入階段,無論是財務上的投資或教育上的投資(如果指的是我們的人生的話),或嘗試和實驗的時期。在這個階段,投入會大於產出,S曲線的線條乃是直線滑落,付出多於收穫。然後,等到產出提升,成果開始顯現,可以看到些微進展,曲線的線條也開始上揚。如果一切順利,線條將持續向上爬升,但不可避免的,曲線終會觸及頂峰,開始下滑。下滑的時間可能拖延很久,但到頭來終究灰飛煙滅。

我們似乎無法掙脫S曲線,唯一的變數是曲線的長度。羅馬帝國延續了四百年之後,終究走到生命終點。其他帝國還不到四百年就開始衰落,大英帝國就是如此,美國必然也會走上相同命運。政府和獨裁政權最後都會過了賞味期。過去的企業平均都能維持40年壽命,然後才步上衰亡或遭到併購,如今企業平均壽命卻縮短為僅僅14年。儘管人類拚命把自己的生命曲線延長到90歲以上,企業的生命曲線卻似乎加快了波動的速度。不過,最終大家都逃不過灰飛煙滅。前景令人沮喪。

但事情不見得一定如此,總是有可能出現如下頁圖示般的第二曲線:

必須在第一條曲線尚未觸頂時,就展開第二曲線。唯有如此,才能掌握充足的資源(金錢、時間和精力),熬過第二曲線剛開始的滑落,也就是投入的階段。(書中附圖)
(書中附圖)

為成功所蒙蔽

你或許心想,這道理很明顯。但是一個最糟糕而致命的關卡在於,必須在第一條曲線尚未觸頂時,就展開第二曲線。唯有如此,才能掌握充足的資源(金錢、時間和精力),熬過第二曲線剛開始的滑落,也就是投入的階段。如果你打算等到第一曲線到達巔峰後,才開展第二曲線,由於當時第一曲線已開始走下坡,那麼無論在理論上或現實中,都一定行不通;除非你強力扭轉,否則第二曲線絕對無法爬升到一定高度。問題是,你怎麼曉得第一曲線什麼時候快到達頂峰呢?就心理層面來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一切都很順利時,我們自然預期情況會持續下去。既然今天是如此的成功,我們怎麼不會預測未來也同樣成功呢?成功往往會遮蔽我們的雙眼,掃除我們的心頭疑慮,不斷自我強化。唯有當事過境遷,回顧過往之時,我們才會恍然大悟,說道:「對啊,那時候正是我們的巔峰時期,當時早就該開始思考新方向。」不幸的是,後見之明往往為時已晚。

我們可能受到第一曲線的成功所蒙蔽,沒有看到新科技或新市場帶來的種種機會,而讓其他人搶得先機。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用許多例子說明這是破壞式創新常碰到的問題,例如柯達公司長期漠視數位攝影技術可能創造的新機會,等到圈外人大舉入侵,代替柯達開創出第二曲線時,柯達悔之已晚。新科技每天都提供開創第二曲線的新契機。無論對教育界、保健業、企業或政府而言,如何看清機會並掌握機會,都是重要的策略新挑戰。

然而當收入、生產力或聲譽都下滑時,通常難以孕育新想法。曾經失業的人都記得當時要重振信心與活力,是多麼困難的事,更別提還要籌足必要資金,投入潛在風險極高的事業了。不只是個人,對政府來說,都是難題,這也是為什麼

凱因斯的忠告——在經濟蕭條時,應該以擴大投資來振衰起敝—直覺上會這麼難執行。在資金短缺時還花更多錢,完全違反直覺。所以時局不佳時,極難落實第二曲線思維。在企業界,這可能意味著你必須和自己競爭,甚至需要將既有產品砍掉重練。所以,公司應該趁景氣還不錯,營運尚未走下坡時,就開始規畫第二曲線。

不容諱言,有些機構和有些人的確從下滑的第一曲線中奮力攀上第二曲線,但他們為了逆流而上,費了很大力氣,也付出極高代價。對組織而言,這意味著他們得大刀闊斧的裁員和削減開支,進行重組,往往導致高層更替,還有最痛苦的是,需拋棄部分重要的產品和市場。就實務上而言,唯有讓另一家沒那麼多顧慮的企業操刀動必要手術,才可能成功。私募股權公司在重整收購的公司時,往往主張唯有如此,才能找到第二曲線。

*本文選自天下文化出版的新書《第二曲線》,作者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為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他將《第二曲線》獻給充滿不確定的新世代——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並以經濟學的邏輯思考如何突破「盛極而後必衰」的傳統定律,提供亟於創造改變卻受困於傳統的新生代反思的基礎,在人生與職場上不斷創造顛峰與新價值。

《第二曲線》,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著,天下文化出版。(天下文化提供)
《第二曲線》,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著,天下文化出版。(天下文化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