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無性別廁所到課堂性別教育

2016-04-03 05:40

? 人氣

就在2014年,我在美國麻州任職的公立學校決定新增Unisex Bathroom,也就是無性別廁所,從教職員到學生,都為此接受了一系列的無性別教育講座。在講座中,講者提醒我們,在上課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常說「男生一組,女生一組」?我們是不是常依照性別去分配教室的打掃工作?我們給孩子的讀物,裡面是不是有許多帶有性別偏見的用語?在花園裡種花的,通常是女孩子,而男孩子常常在陪著爸爸粉刷牆壁?這些日常的指令和敘述,其實是在無形中逼迫孩子們必須選擇當「男生」或者「女生」,我們在下意識的把孩子的性別塑造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孩子們一天裡在學校待的時間是最長的,試想,若是教職員繼續使用這些帶有性別歧視的字彙,對孩子會有多麼大的影響!為了推行性別中立教育,講者鼓勵我們在課堂上閱讀不帶有專有性別用語(他/她)的書籍,或是打破性別迷思的童話書,同時講者也分享了一本繪本,書名已忘,但是書中主角做了一系列只有「男性」才能做的事,像是開飛機,遠征沙漠,在主角的衣著上,也完全看不出是男是女,到最後才揭露了主角的女性名字,但是讀完之後,孩子們在乎的不再是主角的生理性別;又例如另外一本繪本 Elena’s Serenade(我找了一下這個詞的定義,小夜曲,意外發現 Google 提到通常為男性在夜間彈奏小夜曲),小女孩Elena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玻璃技工,雖然她的爸爸告訴她,從來沒有女性從事過這個行業,但是Elena 最後還是打破了「甚麼性別應該做什麼事」的迷思,也讓她的爸爸知道沒有什麼是「不適合女生」的。

除了鼓勵閱讀性別中立圖書之外,在學校裡,我們也被教育尊重正在經歷性別認同成長的學生,例如雖然生理性別為女,但要求我們以男性名字和代名詞稱呼的學生,還有完成性別轉換以後發信給全校的同事,告知我們他已經完成一系列的手術,從今以後請叫他的新男性名字(或女性名字),學校還特地給了他們換了有新名字的電子郵箱;無性別廁所也是為了有需要的學生和教職員成立的。有些人可能很難想像,對生理性別和心理認同不同的學生和教職員來說,得選擇去男廁或女廁或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許多在亞洲社會看來不太能想像的現象,例如孩子們介紹兩個爸爸或媽媽給同學,老師們帶著同樣生理性別的另一半介紹給學生,在這裡都不需要大驚小怪。同事曾轉述給我,有位老師的未婚妻到學校看她,孩子們童言童語的問:「她是你的老婆嗎?你們都是女的。」同事溫和但堅定地說「她是我的重要的另一半,是的,我們剛好都是女的。」孩子們想了一下,說了一句「OK!」就繼續快樂的和其他同學玩耍。孩子們很自然地就接受了這個事實,相較之下,我們大人有時是不是反而把事情搞得很複雜?

我想,以溫柔的方式告訴孩子,別害怕挑戰性別偏見,是性別教育成功的開始;漸漸的,孩子的性別觀不再黑白分明以後,才能開始以同理心平等對待不同的性別認同。

*作者在台灣接受大學教育,工作兩年後來到美國攻讀碩士並教中文,剛和先生從美國東北搬到南部,目前在德州一所私立學校教授中文科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