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親友對家人施暴,我們該如何是好?多位專家現身說法,身為親友的你可以這樣做!

2019-02-28 09:30

? 人氣

第三步:協助整理對於「關係」的想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確認受暴者安全無慮時,其次再開始研議後續對於「這段關係」該如何處理,吳佳慶醫師強調,不論是決定修補或是告別,最重要的事是怎麼幫助眼前的這個人活下去,因為對於受暴者來說,有些時候不是單純的「叫他離開」就能解決。

且有些時候,受暴者礙於恐懼心理,對於身旁親友可能只會選擇性揭露,這時候倘若我們單照暴力行為做出建議,很有可能下錯判斷,因此及早從關係端著手,幫助他們釐清想法才是比較理性、客觀的協助方式。

第四步:轉介專業資源

最後其實不論受暴程度輕微還是嚴重,對於受暴者本身來說身心靈一定都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若發現身邊的親友可能有失眠、情緒不穩、食慾不振、反覆做噩夢,甚至是時常焦慮等,可能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情形發生時,就要盡可能地協助他轉介專業資源,透過藥物先減緩生理上的不適,再慢慢療癒內心的創傷。

當然,所謂的專業資源並不是一定要就醫精神科、身心科的,有些時候尋求心理師、諮商師的聆聽、傾訴也是一種方式。洪培芸心理師強調,不必把心理諮商想得太可怕,就當作是找個對象聊聊天就好,因為心理治療的重點不是在診斷也不是告訴當事人怎麼做,而是經由溫暖堅定的陪伴,幫助他們找回力量,重新長出不被束縛、能夠飛翔的翅膀。

不論你是家長還是孩子,想要改善你的親子關係,不妨從嘗試非暴力溝通開始。(圖片取自Pexels)
不必把心理諮商想得太可怕,就當作是找個對象聊聊天就好(圖片取自Pexels)

綜合上述專家所給的建議,可以發現縱使我們不是事件當事人,但是卻可能成為重要的支持系統,倘若我們都能撥出一點時間,多領略相關的資訊、多關心身旁的人,或許就能夠成為親友能夠攀附、依靠的浮木

最後洪培芸心理師也提醒大家,隨著時代進步、生活方式改變,很多的傳統的觀念和想法其實都已經不適用了,我們不能再用「忍耐是美德」、「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套標準來當作衡量的準則。唯有揚棄過去的舊思維、尋找新的可能,未來才會有不一樣的變化與希望。

文/Emily Peng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女子學(原標題:【家暴迷云】面對暴力不是 Fight 就是 Fly!多位專家現身說法,身為親友的你可以這樣做!)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