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同姓結婚」要坐2年牢,表親通婚卻很流行!揭中國古代詭異的婚姻制度

2019-02-10 06:30

? 人氣

宋朝人同姓結婚竟然要被關?(圖/時報出版提供)

宋朝人同姓結婚竟然要被關?(圖/時報出版提供)

記得大學畢業那年,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結婚,在酒店裡舉行婚禮。按照規矩,我要送上一筆禮金,順便再去喝一頓喜酒。為了不耽誤喝喜酒,那天我老早就趕到酒店,只見大門口電子螢幕正滾動播放如下內容:恭賀張××先生、王××小姐,喜結良緣,永結同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看得一愣,不對啊,這對新人我都認識,都是我的同學,××小姐明明姓張,怎麼改姓王了?莫非酒店工作人員馬虎大意,把字幕弄錯了?又或者張××先生和張××小姐鬧翻,臨陣換將,另娶了一位姓王的女孩?

我趕緊殺進大堂,新郎在,新娘還沒到。我把新郎拉到一邊,悄悄問他:「哥們兒,王××是誰?」他說:「就是張××啊!」「她怎麼改姓了呢?」「婚禮主持人讓改的啊!他們說我們兩個都姓張,不太吉利,臨時給她改個姓,等結完婚再改過來。」我恍然大悟。同姓男女不能成婚,這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左傳》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男女婚配,不利於繁殖後代。

《國語》云:「娶妻避其同姓,畏天災也。」娶妻要避開同姓,否則上天會降下災禍。

《白虎通》云:「同姓不得相娶,皆為重人倫也。」同姓之間為什麼不能婚配呢?因為違背人倫。

二十四史中的《北史》載有北魏孝文帝關於婚配的論斷:「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絕同姓之娶。」假如北魏孝文帝沒有說錯的話,在傳說中的夏朝和遠古的商朝,同姓同族應該還是可以成婚的,但是從周朝開始,同姓不婚已經成為中華習俗的一部分

在遠古中國,同姓往往意味著同族,意味著同處一個部落,部落成員血緣相近,血脈相同,假如結婚,那就是近親結婚。現代人都知道,近親結婚違背優生學,生出的後代有可能品質不佳,造成智商或生理上的先天缺陷。先民未必懂得優生學,不過他們在漫長的近親婚配史中必定發現了許多失敗的案例,漸漸認識到近親結婚不好,最終將同姓同宗的婚配列為禁忌(卻沒有將表親婚配列為禁忌)。

(延伸閱讀:在宋朝,表親通婚甚至是一種流行

按《左傳》記載,晉國公子重耳逃到鄭國,鄭文公不接待他。為什麼不接待呢?因為重耳他爹姓姬,他媽也姓姬,他是同姓婚配的產物,所以重視同姓不婚傳統的鄭文公看不起他。從周朝到秦漢,從魏晉到唐宋,中國一直有同姓不婚的風俗,甚至還把這個風俗上升到了法律層面。以宋朝律法為例:「諸同姓為婚者,各徒二年。」同姓的一男一女結婚,被官府發現,將會處以兩年徒刑。

當然,古代中國的法律和現實往往是脫節的,紙面上的規定未必能在現實中得到實施。查《三朝北盟會編》:「俊有愛妾,錢塘妓張穠,知書,俊文字,穠皆與之。」說的是南宋大將張俊娶杭州妓女張穠為妾,張穠知書達禮,文化水準高,張俊平日的公文和書信,都由張穠來代辦。張俊姓張,張穠也姓張,他和她同姓,卻結了婚。

大家可能認為,同姓不婚僅限於娶妻,不限於娶妾,張俊娶同姓的小妾,並不違背傳統習俗。但是被儒家奉為傳統習俗之聖經《禮記‧曲禮》寫得很清楚:「娶妻不娶同姓,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娶妻不可以娶同姓,納妾也不可以納同姓,假如在戰亂之際和風化之地娶妾,無法得知妾的姓氏(例如女方自幼被拐賣,不知道生身父母是誰),那就要請神仙來幫忙,好好占卜一下。假如占卜結果顯示該妾與你同姓,仍然不能迎娶回家。

宋朝文官武將多如牛毛,違背同姓不婚習俗者極其稀少,目前僅發現張俊一例而已。不過普通老百姓中,同姓成婚的可就多了。宋哲宗在位時,禮部官員魏承訓上奏說:「同姓而婚,例有明禁,而閩中愚民不曉禮法,同姓合娶者所在多有。」官府雖然對同姓婚配明令禁止,但福建一帶違背禁令者比比皆是。宋代福建有兩大姓,福州人多姓林,建州人多姓葉,如果葉姓與林姓通婚,當然不違背禁令,可是在方圓百里內均為林姓或均為葉姓的情況下,官府總不能強求當地百姓跋涉百里以外,去完全陌生的地方向完全陌生的異姓求婚啊!

作者介紹|李開周

1980年生,中國河南開封人,青年學者,《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曾在《新京報》、《中國經營報》、《世界新聞報》、《羊城晚報》、《中國烹飪》和《萬科周刊》等媒體開設專欄。
著有《民國房地產戰爭》、《誰說不能從武俠學化學》、《誰說不能從武俠學物理》、《包公哪有那麼黑》、《擺一桌絕妙的宋朝茶席》、《過一場歡樂的宋朝新年》、《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等。

本圖/文經授權轉摘自時報出版《逛一回鮮活的宋朝民俗》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